目錄:
一、關係裡的衝突比起問題解決,我們更需要「先向內看」?
二、與其急著說清楚,不如先「感覺清楚」
三、聚焦練習,讓我們從衝突的「反應者」變成「選擇者」
四、讓聚焦成為你面對關係挑戰的緩衝區
一、關係裡的衝突比起問題解決,我們更需要「先向內看」?
在每一次情緒升起的時刻,往往都伴隨著一段未竟的需求、一段來不及表達的渴望。我們的語氣或許尖銳、態度或許冷淡,但內心真正想說的,常是:
「你有聽見我嗎?你有在乎我嗎?」
從情緒焦點取向治療(EFT)的角度來看,衝突並不是關係破裂的徵兆,而是情感連結發出的警訊。生氣、委屈、冷漠……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其實往往是愛與需求無法流動時的表現。
但我們太容易忽略這些底層感受,轉而使用熟悉的應對模式——批評、防衛、沉默,或逃避——進入彼此熟悉卻痛苦的溝通盲區。這時候,我們需要暫停,回頭望進自己的內在。這麼做,是為了在「說不出來的卡住感」中,看見那個想被理解的自己。
「你不是在對一個問題生氣,而是在溝通中為不被看見的負面情緒而受傷。」
二、與其急著說清楚,不如先「感覺清楚」
心理學家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發現,在所有成功的心理治療裡,有一個關鍵共通點:案主能否與「一種還說不上來的感覺」待在一起。這個感覺,簡德林稱為「深感」(felt sense)——所謂 felt sense 不會以詞語、思維或單獨的連結出現,它是以一種單獨的身體感知出現(這經常讓人不解且十分複雜),它存在於意識的最深層次。好比如:當你想起你的上司小 A , 你可能能想到幾千上萬個個詞語去形容他,比如聰明的、直率的、辯論大王、沒事愛找碴 ... 等等,但這些與他有關的訊息並不會一個個傳送給你,相反地當你想起上司,你的身體感受( bodily felt)會比你的認知更快地有所反應,肩膀緊繃或心跳加速等會一次讓你「感」知到你和小 A的關係。而這些身體感受,往往會比經過認知轉譯的訊息更加誠實 ...。
這正是「澄心聚焦(Focusing)」的起點:讓我們從頭腦的分析,走向身體的覺察。
或許過去我們太習慣把事情「想清楚、說明白」當作處理衝突的標準。
可是在情感經驗中,最重要的東西,
往往是在還說不清楚時,就已經在身體裡發出訊號。
那種「怪怪的」、「不知道哪裡不對」、「就是不舒服」的感覺,不是錯誤,而是一種通往內在智慧的門。這正是簡德林所說的:「湧現者(the emergent)」——它在等待你用身體感覺去「歡迎它」,而不是急著改變它。
因此當人際衝突讓你心煩意亂,不妨靜下來,寫下讓你糾結的各種感受,不用急著解決,只是列出它們。接著,想像你將這些問題裝進一個箱子,先放在一旁,讓心中出現一些「空位」——這樣你才有可能看見自己更深層的感受。
【聚焦的第一步】:清空思緒,為身體與情緒「騰出空間」
想像你剛剛與伴侶或家人激烈爭執。
你滿腦都是話、都是委屈,甚至氣到想摔東西。但請你:
- 暫停、深呼吸三次,先不要急著分析誰對誰錯,而是坐下來,閉上眼,讓自己沉到身體裡,問一句:我現在,內在發生了什麼?
- 接著,請你將所有心裡的擾動──工作的壓力、對伴侶的/社會的期待、剛剛的爭吵、被誤解的情緒──寫在紙上,像在心裡整理一張桌子,先把雜物放進抽屜,只留下「此刻最在意的那一件事」。
這是為自己清空心理空間,讓深感(felt sense)有機會浮現的準備。
【聚焦的第二步】:辨識「深感」的位置與性質
- 當你靜下來後,將注意力放回身體──
特別是頭部、喉嚨、胸口、腹部,看看哪個地方最有「感覺」,問問自己:
「這個不舒服的感覺在哪裡?」
「它像什麼?是沉重的?緊縮的?冰冷的?」
這些「不是語言的東西」,就是你此刻內在最真實的情緒。簡德林稱這是「深感」──不是一個清楚的情緒詞,而是一種模糊、但強烈存在的身體經驗。 - 請你輕輕地問那個部位:「你好嗎?你是什麼?你有什麼話想說?」。記得,你不需要馬上說出明確的答案、或整理好自己為什麼我會這樣。
現在就讓我們試試看,溫柔地與「身體感受待在一起」
不評價它,就只是陪著那個感覺
【聚焦的第三步】:試著為這個感覺「命名」或比喻它
這個步驟不是為了找出正確答案,而是為了讓深感開始浮現具體輪廓。你可能會說:「喉嚨像堵了一顆石頭。」「胸口像有一隻蜷縮的小動物在哭。」「胃部像裝滿了未爆彈。」
這些不是邏輯語言,而是詩意的語言,是我們內在智慧試圖與我們對話的方式。
找到那個「最對的描述」,你會有一種:「對,就是這樣!」的感覺。
【聚焦的第四步】:與它待在一起,不評價、不驅趕
這一步是澄心聚焦的核心──
不是處理,不是解決,不是叫它快點走,而是陪它、認出它。
比如: 你可能對著那個「胸口蜷縮的小動物」說:「我看到你了,謝謝你告訴我你在這裡。我會陪你一會兒,直到你願意多說一點。」這個過程很像:你坐在房間裡,靜靜陪著一個哭泣的孩子,不說太多話,只是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往往在這樣的陪伴下,情緒會自然軟化,身體的壓力感也會慢慢釋放。
【聚焦的第五步】:詢問與轉化:「你想要什麼?你需要什麼?」
當你已經能與那個深感安靜地共處一段時間,就可以進一步地輕輕問它:
- 「你是怎麼出現的?」
- 「你害怕什麼?」
- 「你最想對我說的話是什麼?」
- 「你最希望我怎麼做?」
範例:
你可能會聽見內在這樣說:
- 「我很害怕你總是忽略我。」(這是被壓抑的失落)
- 「我只是想被看見、被聽懂。」(這是渴望連結)
- 「請不要再假裝堅強,其實你已經很累了。」(這是需要照顧)
當這樣的回應浮現,你會發現身體突然有一種「鬆開」的感覺。這就是澄心聚焦的轉化時刻(shift)──不是來自想通了,而是身體真的放下了一個長久揹負的東西。
小提醒:聚焦不是思考,是感受
澄心聚焦與傳統「找原因、想對策」的方法不同,它不是靠「腦袋」解決問題,而是靠「身體」找回與內在的連結。請記住:模糊不是錯,而是「還沒長成的智慧」。不需要馬上找到語言,只要陪著它就好。情緒會流動,只要你讓它有空間存在。
「當你能安靜地陪伴內在,那些最難以靠近的部分,才會願意出來說話。」
三、聚焦練習,讓我們從衝突的「反應者」變成「選擇者」
當我們開始練習澄心聚焦,我們逐漸發現:
- 生氣背後是「我不被理解」的孤單
- 防衛背後是「我怕被責備」的恐懼
- 沉默背後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的無力
我們不再只是情緒的反應器,而能夠暫停、覺察、並選擇更貼近自己需要的行動。這樣的能力,不是一次聚焦就能達成,而是在每次與自己同在的過程中,慢慢建立。如果你還無法說清楚,請別責怪自己。你正在靠近那個真正的答案。
四、讓聚焦成為你面對關係挑戰的緩衝區
每段關係都會有衝突,每次對話都可能再次誤解。但如果你願意先安靜下來,與自己的感受同在,那些「模糊又重要的聲音」就不會再被忽略。聚焦不是讓你變得理智無情,而是讓你擁有一份來自身體的清明,使你能在混亂中,不被吞沒;能在愛裡,好好地說出:「我在這裡,這是我的感覺。」
你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完美溝通者」,而是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與其追求每次都能說得對、說得好,不如練習先聽見自己。當你越能接住內在的自己,也就越有能力接住關係裡的變動與衝突。
澄心聚焦,就是這樣一條回到自己的路。
它不要求你馬上改變什麼, 只邀請你,緩緩靠近那個還沒說清楚的自己。
-----------------------------------------------------------------------------------------------------
如果你有親密關係的疑問,歡迎預約 曉曦的免費諮詢
諮詢辦法: 私訊 粉專,留言「我想了解親密關係」
或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