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個曾經氣到骨子裡的自己
我曾經寫過一篇字字如刃的文章。那時的我——憤怒、壓抑、糾結、內耗。那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是一場積壓多年的沉痛爆發。那些話語,不是寫給誰看的,而是寫給一個已經快撐不住的自己:
當妳選擇不承擔責任的那一刻起,情份、福份,就與妳無關了。讀經抄經萬載也無法承擔妳的不承擔。
祝福妳的鬼陪伴妳度過每個逃脫不了的輪迴。
現在讀來,有些句子仍像火。但我不再想撤回它們,因為那就是我曾經真實的感受。那時候的我,只能靠這樣尖銳的語言來撐住自己,不被壓垮。那是一種極致的痛,也是一種求生。
那篇文章寫完後,我沉靜了好久。
我原以為自己是那個站在善與慈悲一方的人,是那個努力修行、願意承擔、願意原諒的人。
但寫下那些話的我,讓我見識到——
原來我沒有我想像的那麼溫暖、勇敢
原來我也會戴上厚厚的面具,假裝自己很慈悲,其實內心早已憤怒、扭曲、委屈到尖叫甚至崩潰。
後來,宗薩仁波切的一句開示如雷貫耳:
接受你每一個精彩的狀態,反思你不想要的感受,就是你的投射。
我才知道,那些我極力排斥、憎恨的,其實也正是我內心不敢看見的自己。我在別人身上看見的逃避、假裝、不負責,其實也藏在我心裡,只是換了另一種包裝:「我比較懂,我比較努力,我比較像修行人。」但真實的修行,不是比較,也不是藏起來。
是願意站在那個怒火裡,承認:
我也有這些感受,而且它們都不需要被否認。
我不知道是哪一天開始的,
也許是某個安靜的夜晚,母親沉睡,我一個人坐著;也許是誦經誦到一半,忽然聽見自己心裡那句話:「沒有人應該滿足任何人。」
那一刻,好像什麼鬆開了。
我不是不氣了,而是那股「想讓她變好、變懂、變承擔」的渴望,終於承認——我無法從別人身上獲取任何一物。我等她來看見我、來支持我、來分擔我,等得太久,只有失望得一身傷。
但也就在承認「我不缺」的那一刻,我開始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釋放:原來,不需要等。苦與樂,都是自己給的。
這不是對她的寬恕,也不是對自己的逼迫、強行放下。而是我終於可以坦然地把她從我內心的夢幻泡泡裡放走,也終於可以好好把自己安頓好——只有我,本來如此。
回顧,更加赤裸。因為有了距離,看得更真實。我不再是那個滿身怒火、想掀桌離場的人,但我也不否定她。她曾經撐起整場風暴,讓我看見自己不是無所謂,而是太在意、太把「我」當回事。
現在的我想說:
「謝謝你那時這麼勇敢地為我發聲,即使語氣滿是刀刃,但我知道,那是你用來保護自己最後的力氣。」
我們不需要再用氣、用責備,來證明這個事件存在過,證明自己沒有辜負、放任自己被欺凌。接受所有經歷的高低起伏,慢慢走進更寬廣的地方——那裡真實自由。
如今的我仍會記得那篇怒氣沖天的文字,不是為了責怪過去的自己,而是為了感謝她的誠實。
她讓我明白——所謂修行,不是把情緒壓抑到沒感覺,而是有勇氣看見所有「不想被自己看見的面貌」,然後一點一點地,從中走出光。
我曾經以為光是慈悲的樣子,現在我知道——光也可能長得像一把火。而我,願意走過那場火,才能擁有現在這縷不再依賴任何人、卻仍溫暖發光的自己。
後記|佛法,不只是溫柔而已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呈現我多懂佛法,反而是為了誠實記錄我如何從情緒中真正學習。
修行,不是把自己變得溫和,而是能夠直面那些不願看見的自己,並在火裡找出光。
願這段歷程,也能陪你在自己的怒與苦裡,走出一縷屬於你的自由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