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東西總是太多嗎?吃的、穿的、護膚的、健保的、閱讀的、書寫的……購買那刻,總認為都是必需品,但當真正使用時,往往都只是其中幾樣。家中空間不足總是不夠嗎?櫃子塞滿,抽屜卡住,地板也不敢隨便放東西,怕一不小心就踢翻了甚麼。生活上,我們總想多儲一點,以防萬一,總是想要多一點,生怕需要時沒有。這種「以備不時之需」的心態,是無形的繩索,綁住了我們的生活,也綁住了我們的心。
在工作上總是瞻前顧後,想東想西,要不就怕說錯話,開罪別人嗎?總怕自己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讓人誤會嗎?有時明明只是想把事情做好,卻不自覺地在意別人的反應,甚至為了維持和諧而壓抑自己。同事間的關係看似平穩,但內心卻始終忐忑,彷彿生活中總有牽掛,總有未竟之事。即使一件事辦完了,內心也不見得安定。像是完成了任務,卻沒能卸下負擔。心安,似乎總是難事。那麼,云何安心?安心可有方法?
我們習慣向外尋找答案,以為多一點儲備,就能安心;以為關係和諧一點,就能心定;以為把事情安排妥當更妥當,就能無憂無慮。但事實卻是:外在再周全,心若不穩,仍起波瀾。安心,不在某地,不在某人,也不是某種狀態的達成。安心其實是一種向內的平衡,一種與自己、與當下的平穩關係。
安心有法,從念頭入手。那些反覆上演的內心小劇場——「他是不是不高興了?」「我是不是說錯話了?」「這樣做會不會不妥?」——往往都是我們主觀的念頭。我們太習慣預設他人的反應,太習慣用「應該/不應該」來衡量自己。但這些念頭,可以並非真相。它們只是習慣性的反應,是過去經驗的殘影。
要安心,得先停下這些自編自導自演自以為合理的劇情。回到當下,回到正在發生的事。吃飯時,就專心吃飯,感受食物的味道與質感;走路時,就專注身體的快慢與平衡;眼觀事物,如是觀察,不加評斷。這不是逃避,而是讓心回到現場。當我們真正活在此時此刻,心就不再漂泊。
安心,也是一種信任。信任自己當下的判斷與行動,已是此刻最合適的選擇。不是完美,而是誠實地面對當下的自己。這種信任,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對生命的深層理解:我們無法掌控一切,但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當然,安心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也需要練習。像是讓一池混濁的水慢慢沉澱,讓心中的躁動逐漸平伏。有時仍會起波瀾,有時仍會被念頭牽引,但只要願意練習,水面終會變得澄明清澈。
安心,不是遠方的目的地,而是此刻的可能。它不在某個理想狀態,也不在他人眼中的評價。它在我們願意停下來的那一刻,在我們與自己和解的那一刻,在我們看見念頭、卻不被牽走的那一刻。
何處覓安心?既然再多的物質、關係、付出都無法讓心真正地安下,那麼安心,根本不在外求。
安心,是一種「回家」,是一種「當下」,是一種願意與當下共處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