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速寫這些年,常遇到很多初學者會問一個問題:「你會畫錯嗎?畫錯怎麼辦呢?」我都笑說:「當然會啊,我畫錯的比你想像的還多!」很多人以為速寫畫家下筆乾淨俐落、每頁都能收工完美,但現實是,旅行中隨時可能遇到突如其來的狀況——風吹、下雨、突然有人擋住、建築看不清楚……不如意的情況往往比在室內創作時狀況更多。這種時候,我就靠著幾種「畫壞怎麼辦」的應對方式,把這些不完美轉化成有意思的記憶。
一、畫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讓它留下痕跡
很多初學者一畫錯就想擦掉、跳過,甚至撕掉或不敢再翻回那一頁。我自己一開始也會猶豫,要不要重來?後來慢慢發現,這些不小心畫歪的線條、錯置的構圖,其實也有它的價值。它們不是錯誤,而是紀錄,是我在當下觀察、判斷與選擇的痕跡。像我有一張在伊朗清真寺前畫的速寫,原本想要畫出對稱的穹頂,但太陽太烈、我沒注意角度,畫歪了。但那一歪,後來反而讓我記得那天光線有多強、地磚有多燙、畫得有多狼狽。如果我當時選擇擦掉或撕掉,也許那記憶就不會那麼深刻了。
二、我怎麼處理畫壞的畫面?先冷靜
我給自己一個原則:「先完成再說」。就算畫壞,也盡量把它畫到一個收尾,這不只是給畫面一個交代,更是讓自己有一個學習的機會。畫完後再回頭檢視,這樣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是眼睛判斷錯誤?還是構圖時太急?還是現場觀察不足?如果真的很不滿意,我會想辦法用其他媒材去遮蔽,比如說參觀的門票、收據、名片、票根,甚至是樹葉等等。這樣的方式並不是遮掩,雖然畫壞,但是它可能是另一種讓作品畫面更多元、更完整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打從心底就接受了這個「畫壞」這件事。
三、速寫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不確定」
我常跟學生說:「速寫不是舞台表演,是街頭即興演奏。」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觀眾是誰。畫壞了,就跟現場一起承擔。旅行就是這樣,不確定才有趣,畫圖也是。有一次在南法畫一個教堂,正畫著時旁邊突然來了一群當地遠足的小學生,吵鬧、跑來跑去,坦白說我心情有被影響,構圖整個亂掉。當下很想放棄,但畫面已經落筆,但後來我乾脆把那些學生也畫進畫面裡,變成前景的動態,以紊亂的人物動態線條順便遮蔽了不完美的部分。那張畫到現在還留著,我每次看都想笑,因為畫面裡的混亂,反而讓整張圖更有現場感。
四、重畫不是為了「畫得更好」,而是「畫得更懂」
我也會「重畫」。很多人把重畫當作是「修補」,但我覺得它更像是「重新翻譯」。原本那一頁的現場空間的語言太快、太雜,我一時之間沒理解,畫歪了。後來再畫一次,就是重新翻譯那段經驗,用另一種節奏、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像我在檳城畫市場街景時,第一次畫得很糊亂、結構比例也跑掉了。但晚上回旅館時,我一邊回想、一邊重新思考不同角度與重點,隔日再去重畫反而把畫面的重點抓得更清楚。那不是因為我畫得更厲害,而是因為我沉澱後,更理解這個場景的節奏與重心了。
五、那些「失敗的畫面」,過幾年你會更愛
現在回頭看我十年前的速寫本,有好多畫得很糟的頁面。但說也奇怪,那些「畫錯」的頁面,反而是我最不想丟掉的。因為那些不是作品,而是回憶的觸發器,是當時的我在陌生土地上,認真觀察、試著理解、勇敢下筆的證據。
我現在甚至會在失敗畫旁邊寫下一兩句當時的心情或觀察,比如「這裡陽光太毒,筆握不住」、「畫到一半小孩來拉我」… 這些話像補丁,補的不只是畫,也是那個當下的記憶裂縫。
最後想說的是:
如果你在旅行中畫壞了一張速寫,別急著否定它,也別急著補救它。你可以選擇不動它,讓它留著;有時間可以沉澱後再重畫一次,也可以選擇補一筆、甚至寫幾個字,再繼續畫下去。速寫的迷人之處,不在於完美,而在於你怎麼記錄你自己曾經在場。
不要怕畫錯。畫錯的地方,也是一種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