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敢踏出舒適圈」——這句話你一定聽過。
我也曾經深深著迷於這個概念,甚至把它當作人生座右銘。出國留學時,為了讓英文快速進步,我決定徹底「踏出」中文溝通的舒適圈,強迫自己只跟外國人交往,堅持用英文對話。
當時的我相信,只有這樣激進的做法,才能真正突破自己。
但真相是:我從來沒有真的「踏出去」
幾年後回頭檢視那段經歷,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以為自己踏出了舒適圈,但實際上我只是把舒適圈搬到了另一個地方。
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還是用一樣的方式交朋友,只是對話語言從中文變成英文。我的核心人格並沒有因為語言切換而徹底改變,那個內在的自己依然清晰可見。
廚房裡,我還是習慣煮著熟悉的東方料理。即使住在異國,我也沒有因此愛上薯條、法棍或漢堡——這些所謂「當地人的日常」。
如果真要完全踏出舒適圈,我應該讓自己100%融入西方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甚至是社交習慣。但我沒有,我保留了那些最原始、最核心的自己。
這樣的結果竟然更好
有趣的是,這樣「不夠激進」的做法,反而讓我的英文進步得很順利。相反地,我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一點一點成長,進步得既穩定又紮實。
這讓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成長的關鍵,真的在於做多少「反常」的事情嗎?
我開始相信,真正的突破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對方法持續前進。就像植物得在對的土壤裡才長得好,人也一樣,需要某種熟悉感才能穩穩地成長。
拓展舒適圈 vs. 踏出舒適圈
想像舒適圈是一個彈性的圓形邊界。
傳統的建議要你「踏出去」,就像跳離這個圓圈,但這樣做往往讓人感到孤立無援,很容易在巨大的不適應中反彈回來,甚至一蹶不振。
更聰明的做法是「拓展」它——就像吹氣球一樣,讓這個圓圈慢慢變大。你依然站在熟悉的中心點,但你能觸及的範圍變得更廣了。
在我的留學經驗中,我保留了核心的自己(中心點沒變),但同時讓自己接觸新的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圓圈變大了)。這樣成長下來,我內心是穩的,但能力範圍卻實實在在地擴大了。
穩定成長,才是真正的突破
很多人覺得成長就是要痛苦,要大幅度改變什麼的。但我發現,穩穩地成長比那種激進式的衝刺有用多了。
當你試圖完全脫離舒適圈時,往往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產生強烈的反彈。就像橡皮筋拉得太緊會斷掉一樣,人也容易在過度的不適應中放棄或崩潰。
但如果你選擇拓展舒適圈,等於是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溫和的挑戰」。你不會太慌,有安全感,但又敢去試試看新東西。
給自己一個行動提醒
下次當你想要突破自己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要踏出舒適圈,還是要拓展它?」
記住,你不需要強迫自己脫離那個熟悉的自己。你只需要在保持核心穩定的同時,一點一點地擴大你的可能性。
這樣的成長,才是能走得長遠、並有挑戰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