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設計的本意,不該被操作成鬥爭的工具
民主制度是以人民為本,透過選舉產生民意代表,代替人民進行政策決策與監督政府。選舉的本質,是在不同理念與候選人中作出選擇;一旦結果產生,理應給予當選者一定任期,接受公正檢視與制度性監督。但近年來,我們是否在某些地方,漸漸偏離了民主的初衷?
一、選舉是人民授權,不該輕率用罷免來翻盤
當政府花費龐大社會資源舉辦一次選舉,人民慎重地投下選票選出代表,若不是因重大失職、違法或嚴重背離民意,頻繁發動罷免程序,是否已偏離了民主應有的節制與尊重?
如果罷免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而非制度性的最後防線,那麼選舉本身的意義也將被掏空。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一次選不下,就換另一種方式逼退。這樣的政治操作,真的還能稱為民主嗎?還是,已經變成了另一種攏斷式的意識清洗?二、看人,不是只看黨,為何罷免總集中在特定黨派?
每一個政黨,都可能有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也可能有不適任的代表,政黨不是絕對的道德指標,應該被檢視的是「人」,不是「標籤」。但令人困惑的是,為何某些罷免行動總是集中在單一政黨之中?難道其他黨派就沒有任何需要問責的民意代表嗎?如果標準不一致,那麼整體社會就容易落入選擇性正義的陷阱。
三、民主不是除異,是包容差異
民主制度的價值,在於容納不同聲音與立場,形成平衡與制衡。一個真正健康的民主社會,絕不應該以「因為他不是我們這派的,所以要讓他下台」作為主軸。當人民選出的代表,因為與多數立場不同就被視為「阻力」甚至成為被清除的對象,那麼民主便已淪為「換皮的獨裁」。
四、誰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每一次罷免、動員、再選舉的背後,都消耗著巨量的社會資源:行政系統動員、公投預算、人力物力、媒體操作、社群分化……這些都不是免費的,它們背後的代價,是每一位納稅人的血汗錢。
而這些資源的使用,真的是為了人民嗎?還是為了少數政治操作者與其背後的利益集團?這些問題,不可不問。
五、單一黨派的壟斷,不是民主,是危機
民主之所以設計為多元分立的架構,是因為「權力若不被制衡,就容易腐化」。讓任何一個黨派獨大、沒有監督、沒有反對聲音,最終的結果不會是效率,而是傲慢。
人民要的是穩定的生活,不是被捲入無休無止的政治對立;要的是安心就業、教育、醫療、居住,而不是一次次被動員去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邏輯和反思 V.S 暴力和尊重
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評論員。我只是站在一個關心社會的普通人角度,提出一些基本的邏輯與反思。我不針對哪一黨,也不挺哪一派,只是希望提醒:我們需要更成熟的民主素養,不要讓自己變成了工具,卻還自以為是主人。
民主不應該是「誰聲音最大誰就對」,而應該是「誰能傾聽最多聲音,誰就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