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版社:李香盈/心靈工坊
我讀了兩遍。
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看得太懂了。每一段故事都像一面鏡子,讓我照見那個小小的、總想討好世界的自己。我暫時叫她「迷你光森」好了。她總是在內心深處努力表現、害怕被討厭,戴著微笑的面具走來走去,一邊拿著放大鏡檢查別人的喜好,一邊壓抑自己真實的聲音,只為了換取一點點愛與安全感。
讀到一半,我哭了。不是那種淒厲的哭,而是靜靜地、像夢境一樣的哭。那種終於讓心裡一個小小的人物被看見、被理解、被允許軟下來的哭。

看到書中女主角夢裡遇見了「小灰女」,我心裡突然咚咚咚震了一下。 那瞬間我的眼淚就「冰溝~」地落下來了。 好像我也有一個這樣的小小我,一直躲在心裡的某個暗角,沒人發現。 現在說起來好像輕鬆, 但那一刻,情緒的波動不是靠思考發生的, 而是身體先知道了— 「我找到她了。」
書中有一段我特別喜歡:
「我們的意識是流動的,就像我們在山腳下看見河流一樣。」
但真正的源頭,是在內心深處。那裡有潛意識的泉水,湧動著被壓抑的焦慮、不被允許的情緒、和我們自己都忘記的傷痛。這股泉水一路穿越層層防衛機制,像是穿越岩石、山壁、泥土,等它流到山腳,也就是意識層時,早已被過濾成「可以接受、符合邏輯、合乎常理」的版本了。
我們以為自己是清醒的,其實只是看到了一部分而已。而夢,就像一種倒影,來自更上游的地方,來自靈魂的某個角落,偷偷留下的訊息。

情緒的源頭,藏在山上那口深井—夢,是那條流過防衛機制、一路蜿蜒而下的河。 我們以為自己能理解的,其實只是那些已經被過濾過的水。 真正的情緒,還在更深的地方慢慢流動著。
書裡也回答了一個很多人會問的問題:
「為什麼我要去看過去?為什麼要回頭看夢裡那些情緒?」
「夢境雖然讓你看見自己的內心,但光看見還不足以構成改變。必須要你發自內心,給自己自由釋放情緒的空間。情緒紓解了,內心才會更寬闊,也才有力氣去尋找更多改變的可能性。當心結打開了,就會有更多的能量。」
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釋放,才是真正的療癒入口。不是讓自己變乖巧,而是允許自己變得更真、更自由。
我也很喜歡作者說的這句話:
「我們總是渴望被愛,但當愛在眼前時,又很害怕靠近。怕太靠近會被傷害,所以我們就選擇躲得遠遠的。」

她渴望被我愛著,卻又怕靠近太痛。 所以她躲在角落,偷偷看著我, 既安全,又孤單。 不只是我和我自己, 在任何關係裡也常常如此—我們想被靠近,但又怕被看見太多。 怕靠太近會再次受傷, 於是選擇遠遠看著, 以為這樣就不會疼了。 但我終於懂了, 她不是不要我靠近, 她只是怕我靠近了,會再一次離開。
這句話簡直像是對著我心裡的某個窗戶說話。是啊,我們不是不想被愛,而是太記得受傷的感覺了。像曾經撲向一束光卻被燙傷,後來就學會先後退一步,甚至假裝不在乎。
但夢裡的自己不會說謊。夢會毫無保留地流露出那份渴望,那份怕,那份小心翼翼地躲在遠處卻又不斷探頭的樣子。
書裡用「故事」的方式解析夢境,讓夢不再只是亂七八糟的影像拼貼,而是一場靈魂導演的戲。夢,有時像靜態藝術品,有時像一本模糊的小說,也可能像一齣毫無邏輯的影集,而導演正是潛意識—那個古老又沉默的智者。
原來,我們的潛意識不是敵人。它是導演、是信差、是守夜人。只要我們願意回頭看它一次、聽它說話一次,就會發現—我們早就擁有了自己療癒自己的能力。
書中當然也有提到許多實用的解夢方法。從場景分類、象徵圖像的意涵,到重複夢境的訊息解析,整理得很完整。
但老實說—這部分實在一言難盡。
夢,是一種需要「想靠近」的語言。不是死背幾個夢境詞彙就能翻譯得出來的東西,而是對潛意識、對自己的情緒與歷史的溫柔傾聽。
所以,如果你對夢感到好奇,我真的很推薦你自己去翻閱這本書。它不像教科書,更像一本靈魂使用手冊—在某個靜靜的夜裡,等著你翻開它,遇見自己。
✨ 摘錄|那些讓我點頭的句子
「夢,是內在最原始的語言,沒有假裝,沒有包裝。」
「我們總是渴望被愛,但當愛在眼前時,又很害怕靠近。」
「意識是流動的,夢是來自更深之處的訊息。」
「情緒釋放了,才會有空間讓自己真正改變。」
「敏感是特質也是天賦,學習著如何與這個特質相處的方式,這個就是擁抱天賦與挖掘自己的潛能」
🕊️ 後記|我會繼續記錄我的夢
也許不為了解它,而是為了靠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我想寫下來,也想畫下來。讓那些看似荒謬的畫面,變成與自己的對話記錄。
夢,不只是夜晚的遺跡,它是白天遺忘的自己,在暗處輕輕張開眼睛。
如果你也常夢見莫名其妙的東西,或者你曾在夢裡哭醒,不妨試著記下來。或許,那正是你靈魂裡的某個「迷迷你」,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