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碩博士生的 1v1 meeting,都有兩大問題:
要嘛「聊了一小時卻沒有結論」,要嘛「被教授問到卡住」。
森川亮在《10分鐘完成每件工作》中提出的 3 個技巧,能讓你的 meeting 變成高效決策場,而不是單純進度報告。▋技巧 1:用「10 分鐘假設」逼自己只談能改變研究走向的問題
“以「十分鐘開完一個會」為前提思考:許多人都有既定概念,認為「會議時間應該以一小時為單位」。但是,這樣只會往這一小時的「盒子」裡塞入各種議題,陷入只要任何一個議題有所進展就好的感覺。開會還是應該以產出成果為前提。”
如果你假設「這場 meeting 只能開 10 分鐘」,自然會逼自己只挑真正關鍵的議題。
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如果只有 10 分鐘,我該先確認什麼,才能讓研究走對方向?
2. 這週進展裡,哪個問題的答案能立刻影響接下來兩週的決策?
這個假設會讓教授看到:你不是在「報告細節」,而是在「聚焦研究決策」。
▋技巧 2:會前寄出「非達不可」目標,讓教授帶著答案進場
“該產出什麼,會議前就要讓所有與會者知道:到了開會的階段,與會者都要對「什麼是這場會議上非達到不可的目標」事先有所共識,讓參加會議的人都將思考聚焦在這點上才行。所以在會議前,我一定會事先將應該產出的「會議目標」寄給所有與會者。”
碩博士生常犯的錯,是 meeting 當天才邊講邊整理思緒。
森川亮的方法是:會前就設定目標,並通知對方。
行動步驟:
• 每次 meeting 前,寫一封 3 行 email:
這週要確認的核心假設是什麼?
需要教授拍板的選項是什麼?
這場會議的「非達不可」目標是什麼?
當教授進場前就知道「這場會議要產出什麼」,討論自然能直達核心。
▋技巧 3:決策選項會前先準備,會議才能快速拍板
“必須做出某種決定時,會議前就要將所有選項寄出開會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自由討論決定什麼,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我若主辦會議,一定會事前將「選項」準備好,並且用郵件方式通知與會者,如此一來,開會時只需要當場表決,再加上一點討論時間即可做出結論。”
咪挺最常拖長的不是回覆,而是「現場臨時想選項」。
研究生能展現專業的方法,是把會議變成「確認」而不是「即興討論」。
應用策略:
1. 如果要決定統計方法,先列出 A/B/C 三種可能+各自優缺點。
2. 如果要修改實驗設計,先準備 1 頁簡短的方案比較表。
3. 把選項會前寄給教授,會議上直接進入決策。
教授看到的不是「你會報告」,而是「你能把問題框好並引導出決策」。
⸻
當你用 10 分鐘假設 → 非達不可目標 → 選項先寄出 的方式準備,每一次 1v1 meeting 都會變成研究加速器。
這不只是技巧,而是讓你從「報告者」升級為「研究決策的共同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