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研究所,很多人最怕的不是寫論文,而是「如何跟教授對話」。
Matt Beane 在《技能密碼》中提出的 3 個心態,能幫助你從「害怕被指導」轉為「主動建立專業連結」。
▋心態 1:先建立「健康連結」,才能換來信任與下一次機會“To earn the trust and respect of experts, to perform on the job, and to get them to vouch for you for your next opportunity, you had to have healthy connections.”
對教授而言,能否把資源交給你,取決於是否信任你的態度與互動方式。
「健康連結」不只是禮貌,而是讓教授感受到你在乎研究、願意共同投入。
行動建議:
1. 每次 meeting 後,主動寫簡短 follow-up email,總結討論內容與下一步。
2. 對教授的提醒或建議,快速回報「我已經執行/調整」,建立互信。
3. 遇到問題時,不是丟出「怎麼辦?」而是附上 2-3 個解決方案請教授判斷。
當教授看見你有行動力又願意溝通,信任自然會被累積起來。
▋心態 2:用「良好的態度+戰術技巧」讓教授願意給你下一次挑戰
“You showed good comportment and tactical skill; an expert recognized and approved of that, and gave you another shot.”
資歷尚淺的時候,教授看重的往往不是「你現在有多厲害」,
而是:你是否展現出「能學、能調整、能執行」的態度。
可以試著:
• 在報告時,不只呈現結果,也呈現「我怎麼做的」和「我學到什麼」。
• 當教授提出批評時,不急著辯解,先重述「我理解你的擔憂是 ___,所以我下一步會 ___。」
• 用一次次的執行,累積「可以被信任交付」的記錄。
良好的態度+小範圍的技巧展現,是換取下一次機會的最快方式。
▋心態 3:把教授當「技能共創者」,勇敢給與接受直白回饋
“You were attuned to each other, gave straight feedback even when it was uncomfortable, jointly adjusted the arrangement so both of you could feel more satisfied authors of your skills journey.”
很多研究生怕「讓教授不開心」,於是什麼都點頭,最後卻陷入無止境修改。
Matt Beane 的提醒是:真正成熟的學習關係,需要雙方都能給出「不舒服但真誠」的回饋。
應用策略:
1. 如果教授的方向和你的數據有落差,先用數據佐證,勇敢提出不同看法。
2. 請教授也對你的工作方式給出回饋,並表達「這樣我才能更快調整」。
3. 把每次 meeting 看成「共同設計技能旅程」,而不是「單向接受命令」。
當你和教授能在不舒服的回饋中找到平衡,才是真正建立起專業對話的開始。
⸻
資歷尚淺時,不必急著證明自己「什麼都會」,
先用健康連結 → 良好態度+戰術技巧 → 共同調整這三個心態,
你會發現,教授不只是評審,而會變成你技能成長的共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