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在活動中遇到的讓我挺有印象的年輕女孩。
不到30歲,長得漂亮、氣質出眾,畢業於國內一流大學,又去國外知名研究所念完碩士,回台灣進入一家穩健又知名的公司,職稱也不錯,薪水不低、福利優渥。
但她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我其實過得有點焦慮,因為……我實在太閒了。」
她的困擾,乍聽讓人羨慕,細聽卻令人心急:
她說,她的工作是負責金流付款系統的業務企劃。
這聽起來像是個需要精準又細膩的職位,結果實際內容非常例行且單純,流程穩定、需求固定,幾乎每天中午前就可以把工作清空。
她問我們:
「我知道很多人都羨慕這樣的工作,但我真的不快樂。我會開始偷偷觀察別人有多忙,然後心裡問自己:我是不是可有可無?是不是公司根本不需要我,只是還沒來得及裁掉我?」
她說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維持快一年了,最一開始當然是開心的,每天準時下班、能學自己喜歡的東西、沒人盯、沒人罵。
但隨著時間拉長,她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敢高調、不敢說太多自己的時間多到可以自學,甚至怕被問起:「最近在忙什麼?」
她說:
「我最怕聽到的是主管問我:『最近還好嗎?有什麼事要幫忙嗎?』
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怕一回答就露餡。」
我問她:「你是真的閒,還是你還沒被定義?」
她點點頭。
接著我們聊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
有時候你不是沒價值,而是這個職位從來沒有人幫你定義出「該發揮什麼價值」。
很多主管並不會主動為職務設計升級路徑,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沒出問題」的職位。
你完成基本任務、表現得平穩,公司就默默認定你「沒有問題」,但也因此忽略你「可能更有潛力」。
我們一起做了一個轉換練習:從「被安排」變成「主動設計」
她開始把「閒」視為一個尚未被定義的空間。
我鼓勵她:
不要只關注在自己部門的待辦事項
也去觀察部門與部門之間,有哪些資訊落差、哪些流程沒有被優化、有哪些需求還沒有被說出口
她笑著說:
「我突然發現,原來觀察跟分析這些邊邊角角,是我自己還滿擅長的事情欸。只是以前沒覺得那算是『工作』。」
接著我們一起設計了三個她可以立刻開始的小行動:
建立一份部門觀察紀錄表
每天用10分鐘觀察流程中的盲點、重工點、冷處理點,記錄下來。
每月提出一個「主動貢獻提案」
例如:建立常見問題的彙整,主動提供給新進同仁或跨部門窗口。
每季主動進行一次職務優化回顧
寫下一份「這個職位還可以幫忙什麼」的延伸建議,交給主管參考(即使他不採納,也是一種存在感的累積)。
令人開心的是,一個月後,她跟我連絡說了個好消息:
「我上週剛做了一份提案給主管,我整理了他轄下其他三個部門流程裡重複且容易出錯的環節。雖然沒有直接被採用,但主管說了一句:『原來你還觀察了這些,挺讓我驚喜的,我會仔細想想你觀察到的點。』
這句話,比加薪還讓我覺得安心。」
我們常說「有機會就要努力」,但有時候,真正難的,是「沒事做時,還願意自己創造機會」。
你現在的「閒」,也許是未來升維跳躍前,珍貴的起跑點。
不要再等別人定義你,先學會設計自己在這個職場的「影響力地圖」。
因為,當你自己都不太"相信"你的重要性,別人也更不會"有空"來替你發現你有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