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談談工作、生活、以及寫作上的一些新的想法與安排。
工作
近期在某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參與強化 IR 制度的專案告一段落後,選擇再次離職,並且回到原先年初設定的暫別職場狀態。
這幾天也接到不少朋友和前同事們的關心,大致上都圍繞在 "What's your next move?" 當然,由於我現在還有沒有確定的下一個落腳處,因此詢問重心多半集中在我接下來要去哪工作,有些人也提供了職缺讓我有機會去聊聊看。就這點來說,由於在進入該金融科技企業並強化 IR 制度之前,就大致希望之後往創投及私募基金的領域發展,長期希望擁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找工作的方向,倒是一直都滿明確的。有些朋友問說為何不全職專注在次級市場的投資、專心投資上市櫃公司股票就好?何必要繼續當個不自由的 salaryman?
不過我確實一直對單純做股票投資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因為比起賺錢,我現在會更看重工作機會本身的稀缺性和進入門檻、在過程中會有機會習得的特殊經驗與知識,以及獨特的人物。操作上市櫃公司股票,對我來說並不會自然產生這些機緣,如果只是為了賺錢,確實這是一條我有優勢的路,但對我來說這並不「有趣」。
至於「不自由」這件事,我覺得如果你真心想要做的事情是需要某些資格的,為何不加入平台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呢?個人覺得,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去想要不要給人管,而是有沒有辦法依自己的意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如果有人花錢請你去做你喜歡的事情,我相信這比起自己從零開始搭建自己的平台有更好的 risk-reward ratio。
生活
這邊用列點的方式列幾個現在在生活中想重視的幾件事情:
- 和家人的時間。尤其是我覺得自己從 K 券商離職、中途跑去金融科技公司工作,明明這段時間一開始是設定要「好好休息」,也早已備妥足夠的財務資源,但心態上一直沒辦法好好放鬆,一直想著手上要找點事情做,我想修正這點。
- 身體健康。年初開始有特別為自己設定一套容易執行的生活習慣改善計畫:每天喝 1500-2000 cc 的水、儘可能不碰炸物及含糖飲料、過了晚上 9 點不吃東西、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班通勤早 2 站下車走回家。這套方式目前執行起來還不錯,體重半年來減少了 10 公斤左右,精神顯著改善,從家人朋友同事眼中的身形有顯著瘦下來。不過,實際上目前的體重和身體組成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剛好趁著這段職涯空窗期,我想嘗試看看能不能重拾慢跑以及進一步的 Zone 2 訓練。
- 冥想的時間。希望能建立每日有一段時間冥想的習慣。
寫作
之後方格子這邊的寫作會分短文和長文形式,會分別用「貼文」和「文章」兩個功能編輯。短文的寫作方面,會用方格子「貼文」的形式不定期寫以下主題:
- 每季挑幾家科技公司的財報做 preview & earnings memo
- 個人投資與理財上的一些觀念,和實際自己執行的作法
- 讀書心得
- 其他
長文的部分,除了作為編輯碎碎念用途的【內容研究關鍵字】(這篇所屬的類別),之後會完全聚焦在這三本書 (-book):
- 【商業劇本 Playbook】以後會集中在 (1) 有初步了解但不熟悉的產業與商業模式之前導性研究;(2) 知名網路軟體產業的 IPO & 策略轉折與收購案之脈絡分析;(3) 台灣新經濟產業公司(上市與未上市)的獨立投資研究。
- 【資本市場 Storybook】(原【IPO 前夕事件簿】)就繼續寫一些台灣資本市場經歷過或耳聞的故事,以及我在接觸企業經營者時的人物和公司側寫。
- 【投資職涯 Guidebook】(原【一個分析師的養成】)分享一些過去當 sellside 分析師的經驗談,尤其是過去工作上碰到的挑戰,以及從和各種不同 buyside 分析師/經理人訪談過程中知道的職涯路徑,還有一些非業內人士可以運用的高效金融資訊工具。
這邊想特別描述一下【商業劇本 Playbook】的寫作方向,因為這大概也是這次調整後變化最多的地方。
在經過多年因為研究員工作身分的關係而沉潛許久後,現在終於可以回來認真經營這個寫作平台。我也趁著最近的財報季,挑了幾家我比較關注的大型科技公司 2Q25 財報來分析練筆,並且把這些內容都歸類在【商業劇本 Playbook】這個寫產業和企業分析的主題裡面。
只不過,我現在有點猶豫之後要不要繼續寫財報,因為我覺得像是 Miula 科技巨頭解碼和韭菜王 Allen 的美股 Insight,有滿多他們有興趣 cover 的公司(大型科技股),和我寫的 overlap 的程度頗高,自己訂閱他們的內容我也看得很有收穫,而且我不覺得除了連結到我自己的投資判斷外,還能再多加什麼有營養的內容上去...所以這塊我可能之後也許會改回用「貼文」的形式分享 earnings call memo,會用 bullet points 的形式來寫,重點會放在我自己作為一個投資人,會怎麼去思考,會注重在那些關鍵面向,而不是敘述性的內容。
也就是說,【商業劇本 Playbook】之後的長文寫作方向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應該說回歸到當初寫這個系列的初衷:
- 有初步了解但不熟悉的產業與商業模式之前導性研究,例如之前寫過軍用無人機的前導研究。
- 知名網路軟體產業的 IPO、策略轉折與收購案之脈絡分析,例如之前寫過的 Shopify、Google (Cloud) 收購 Wiz 等,如果有些值得一讀的 IPO form S-1 我也會拿來讀一讀做個摘要。
- 台灣新經濟產業公司(上市與未上市)的獨立投資研究。以一個前任美股研究員、參與多個資本市場承銷案,以及曾經擔任金融科技公司 IR 經理的角度,去分析台灣這些新經濟產業公司的營運狀況,以及提出 IR 工作如果怎麼調整會更好的建議。
工作、生活和寫作這幾項安排,對我來說其實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性的自我投資計畫:透過規律生活讓身心維持在高效運轉的狀態、透過寫作深化獨立思考並建立個人觀點的 Playbook,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自己走上理想的職涯路徑。
與其說這是一段職涯空窗,我更傾向把它看作一段過程。
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加入這個專欄的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