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在「窩在可能裡」Podcast,分享完第33集後,就連續三週沒有更新,並不是真的偷懶,而是在消化一場突如其來的低潮。這次的低潮,與我過去的經歷都不同,它挑戰的是我對「公私界線」與「自我價值」的堅持。這也讓我不斷反思:當我們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做出妥協時,我們到底犧牲了什麼?

職場的期待,與我的界線
這次的事件,簡單來說,是一件不在我職務範圍內的下班後任務。我一直以來在上班時間都走「共好」路線,樂於協助他人,因為我認為上班時間做什麼都沒關係。但下班後,我就是另一個人,一個只想把所有時間留給自己的人。
然而,這次我明確感受到了被期待的壓力。我開始反覆思考,我是不是一個難相處的人?是不是界線嚴苛到不近人情?我該為了職場的和諧,而讓步嗎?那段時間,我頂著頭頂的烏雲,不斷在「滿足他人期待」與「保護私人時間」之間拉扯。豁然開朗的覺醒:捍衛你的珍寶
直到和朋友聊天後,我才意識到這並非我個人的困擾,許多人也都在練習如何拿捏職場界線。這句話,徹底解除了我的負罪感。
在一個早晨,我終於豁然開朗。我找到了答案:如果我選擇遵從外界期望,不僅會剝奪我的私人時間,還會讓我在不情願的場合中戴上「社會化面具」。這種做法,會讓我的真實自我感到不安,並且讓我質疑為何無法真誠地做自己。
我的結論是:我會捍衛好不容易建立的價值觀,不會為任何人輕易妥協。 這與現在的同事好不好相處無關,而是關乎「人我界線」與「價值觀是否契合」。我人生前半段所建立的「真實」與「自由」的價值,是我的珍寶。一旦外部世界挑戰這些價值,我很難輕易退讓。
當「乖寶寶」不再是選項
在我的觀察中,許多公部門的同事都負荷了過重的工作量,並習慣在下班後繼續待命。這種公私不平衡的職場文化,讓人們漸漸失去與自己的連結。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乖寶寶」,但我現在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被打破的職場規則。下班就是下班,我們都應該擁有公私平衡的生活,有更多時間與家人、朋友,或只是單純與自己待在一起。
我打從心底厭惡「加班」這個概念,也不追求升官。我在職務上能作出的承諾,就是保持善意、共好,並把本職工作做好,不扯團隊後腿。如果這樣的價值觀不被環境允許,那就歸去來兮。我不認為自己有義務(或我懶得)對抗付我薪水的人,如果認知不同,離開不適合的環境,才能與對的環境相遇。
做出決定後,我一掃頭頂的烏雲。我知道自己想保全什麼價值,也相信自己有選擇權,並且我不怕改變。我正在活出「窩在可能裡」這個頻道名稱。這次的低潮,只是宇宙想確認我是否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旦看見真實的自己,就很難再回頭當一個配合體制與社會期待的「乖寶寶」。
如果你也想找回公私平衡,如果你也正在掙扎要如何堅守自己的價值,希望這集能帶給你一些力量與啟發。讓我們一起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