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一個廠商對工程師說:『那是你兒子?』『那是實習生?』『那是來學的?』『那是學生嗎?』如果工作好幾年,被外人看到後認為是學生,我覺得這不是稱讚,應該要感到很羞愧。
職場上"學生",絕對不是誇獎。
學校有兩個問題,第一:跟業界脫節,搞不清楚業界要的!第二:沒效率
記得剛出社會時,覺得為什麼公司那麼落後,很多開發竟然沒有技術知識支撐,更多的是經驗法則與瞎改!後來某台車架跟北科大進行產學合作,終於接近了我想像中的開發。開始計算力學,開始使用電腦分析。結局,很糟!因為太沒效率了,學生分析得太慢,而且沒有修改的能力。
有的人當專題做,有的人當論文做,有的人當學期作業做,簡單的說都是當成半年的課題,而業界,通常馬上就要知道答案!因為這個馬上有答案,不會是正確解,還要經過N百次的打樣、測試、分析、修正,照學生這個速度,過5年也不會有車架!於是半年時間,車架已經不知道改到第幾版了,學生還在分析初版車架!
後來,某次產品我想導入模流分析!模流分析普及很慢的原因是:跟現實有誤差!學理論的跟實務的溝通極差!我最討厭學理論的說:「我們的分析結果100%正確,如果有誤差一定不是我們的問題。」這句話基本上就是講幹話。就像說:如果你們的模具跟3D圖100%零公差,那分析就會準確!實務上怎麼可能0公差?所以自然也不可能100%正確。
當時我自認為自己有一些現場經驗,也有一些理論知識,跟學校產學合作也能帶給學生一些有用的經驗。可是我後來發現,學校似乎也沒那麼想知道,報價高於業界就算了,同樣不能解決問題。學校的能力只能拿你提供的資料分析,告訴你分析結果!並不能給你實質上的修改幫助。學校的知識太狹隘,很難通盤考慮。
說多了,跟學校的合作除了比較容易拿到政府計畫案的經費之外,也很難有實質上的幫助。雖然說有錢就是很大的幫助了!其實產學合作不錯,可是太注重表面成果最後通常都流於表面。
總之,工作上被稱讚像學生,大概是難以想像怎麼會這麼天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