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被演算法主宰,無關品質與道德。當這世界價值已經如此廉價或許你會覺得無妨,但是於你可見的後代只能如此面對空茫或說空亡的未來,或說你沒有後代但你也未必好過。
因為當這社會沒有是非善惡,只有絕對金錢至上,甚麼東西都需要能立即變現,甚麼都需要用金錢與數字尺度當成衡量指標,不要說小孩已經沒有耐心,連你我都會難道懷疑生活一點意義也沒有嗎?
整個社會都會浮躁不安,那所要付出的代價與代償其實也隱然在我們周圍浮現-憂鬱與焦慮症越來越多?路恐症是不是像火藥隨時會引燃?隨時有可能爆發傷害你我。有人說AI會改善我們的生活,實踐美好未來。但是否有可能,AI會先解決這個社會中一半的「無用之人」?學歷在未來十年內貶值。那成為YouTuber或博主,擁有流量就能獲得快樂嗎?我可以直接回答你:沒有。
除了神經科學中多巴胺麻痺的解釋,心理學的角度更值得深思——你在別人的舞台上站得越中心,反而在自己的世界裡消失得越徹底。這是深層的心理機制,榮格分析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時,曾說過人格面具(Persona)是社會規訓的產物——它是我們為了融入群體、完成角色而佩戴的面具,是適應社會期待的化身。
然而,當一個人長期依賴這副面具生存時,內在真實的自我便逐漸被壓抑,甚至被自己遺忘。流量的背後常常是憂鬱的溫床。因為你都在扮演,都在譁眾取寵,你在媚俗,你在取悅眾生,但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卻是模糊的。
憂鬱,不僅僅是情緒低落,更是一種自我與自我之間的疏離。當人格面具與真我之間的距離過大,人會陷入一種難以言喻的空洞感——彷彿活著只是為了完成別人的劇本,而不再有屬於自己的台詞。這種精神上的分裂,會讓人感到既疲憊又孤立,長久下來,便可能演變成慢性憂鬱。
這裡,哲學提供了一條出路,是我目前學到的。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審美、幫助他人與生活倫理的實踐,可以短暫擺脫意志的折磨;快樂不是來只能來自功利,而是來自「願不願意把你的行動原則,視為普遍適用的法則」;如果用新儒家說法,像牟宗三將人生意義建立在「自我內在道德心的發現」——心性,超越了演算法的計算,能自發地指向善。
不須要否定世界,而是要重新與自己對話,學會關掉外界的噪音,感受生活中微小而真實的片刻,生活的意義不在於被多少人看見,而在於你在沒有觀眾時,仍能忠於真我,做自己覺得開心有意義的事。 當內在真誠的自我融合,憂鬱的黑洞才會逐漸被填滿,而那時的光,並非舞台的聚光燈,而是來自你心中的恆久之明。
觸發連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