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真正打動人的地方 不只是男主的悔悟,而是它把霸凌的鏈條展現得很完整——不只是加害者和受害者,還包刮括冷眼旁觀的同學、選擇逃避的朋友,以及失職或不作為的老師。 兒童時期的錯誤行為,本來就是需要大人介入引導的,尤其是老師,因為他們不只是教知識,更是班級氛圍的掌舵者。那位導師的態度,確實反映了現實中很多學校的問題:與其面對爭議,不如掩蓋事實以保平安。 霸凌並不是從某一天突然變嚴重的 它一直都在,只是有時候社會的處理方式變得更冷漠、更怕麻煩,所以才讓加害者更肆無忌憚。 這部作品等於是把鏡子舉起來,逼觀眾去看——如果你在這個故事裡,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你會不會是那個沉默的旁觀者? 冷眼的旁觀者就像一圈圍觀卻不滅火的人 看似沒有動手,但他們的沉默和無作為,其實就是給了火焰最好的助燃環境。 霸凌的力量往往不是來自那個「出手的人」本身,而是來自背後那一片沉默或附和的群體—— 因為加害者感受到的是「我不是一個人」,受害者感受到的則是「沒有人會幫我」。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說,旁觀者的力量甚至比加害者還可怕,因為他們讓錯誤的事情能夠安心地持續下去,沒有被即時阻止。 如果輿論能即刻表態,哪怕只有一個人站出來,也可能打斷那個惡性循環。 其實,《聲之形》裡最讓我心寒的,不只是男主過去的行為,而是當時全班的那種氛圍——笑聲、視線、甚至假裝聽不見的沉默。 佐原(佐原椿)和川井(川井みき)這類角色,其實比男主更有代表性,尤其是川井。 川井的可怕之處在於——她完全沒有覺得自己有錯,甚至還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說成是「我只是順著大家的氣氛」或「是他先的」。 這種「無意識的加害者」很危險,因為她們往往能在群體中獲得認同,繼續維持自己的「好人形象」,但實際上卻是推動霸凌的隱形齒輪。 這種人現實中很多,而且往往能全身而退,因為社會不會太嚴厲地追究「隨大流」的責任。 可是在受害者的記憶裡,這種人是和主動施暴者同樣刺痛的存在。 植野直花 她的態度比川井還直接——那種「我就是不喜歡她,所以我欺負她」的直白,沒有任何包裝。 而且她後面還是認為「這就是性格不合,沒什麼好反省的」,甚至覺得男主反而是「背叛朋友」。 這種人雖然比川井更容易被看穿,但她的可怕之處是——她真的覺得自己沒錯,還理直氣壯。 在現實中,這類人往往是霸凌行為的核心推動力,而且因為她們的自信與強勢,很容易影響其他人的態度。 以植野這種「不覺得自己是壞人」的心理成因,用《聲之形》裡她的行為對應到現實案例。 1. 以「真性情」包裝攻擊 植野的攻擊性很高,但她不是偷偷背後捅人,她是當著面講、直接動手。 她會說自己「只是說實話」、「就是不喜歡她而已」,這是一種把惡意合理化的策略。 在現實中,這種人常覺得「自己不假惺惺」就是優點,卻忽略了傷害別人的行為本質。 --- 2. 「我沒錯,錯的是你」的防衛機制 當別人指出她的問題時,她馬上反擊,甚至倒打一耙。 例子:她覺得西宮聽障是「麻煩」,所以造成大家不愉快,問題不是霸凌,是對方不適合。 現實中,這是一種典型的責任轉嫁與合理化偏見,能讓施暴者心安理得。 --- 3. 團體共犯的自信來源 植野的霸凌從來不是單打獨鬥,她是有「群體共鳴」的。 當時班上有好幾個人也排擠西宮,這種集體氛圍會讓人覺得自己站在「多數那邊」=「自己是對的」。 現實中,這是旁觀者冷漠與跟風心態共同造成的惡性循環。 --- 4. 缺乏同理心的成長環境 從劇中來看,植野應該在生活中缺乏有人教導「怎麼換位思考」的經驗。 對她而言,情感理解=自己的喜惡,而不是去理解別人的處境。 這種人長大後很容易在職場、家庭中複製相同模式——因為他們壓根沒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 📌 現實結論 像植野這樣的人,除非發生重大衝擊事件,否則很難真正反省。 因為她們的自我認同、價值觀、社交支持圈,都在鞏固她的「我是對的」信念。 而且她比川井更危險——川井會推卸責任,但至少有一點怕被揭穿的心理;植野則是毫無隱藏,並且有可能帶頭再發動一次霸凌。 --- 總而言之 會喜歡這部片的原因, 除了男主知錯能改之外,也是因為它並沒有把故事糖衣化,而是誠實地告訴觀眾:悔改很難,寬恕更難,但反思不能少。
主編: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