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次的開場練習都膽戰心驚,還記得大學朋友總說我的嘴巴跟不上思緒,在實人,則是想的不夠多、說的不夠精,因此「有脈絡、組織、和系統的說話」是現階段的大課題。
上週阿亮老師請我們反思開場的目的,是和孩子們一起準備好讓任課師幫助我們。我從Tony老師身兼生活導師和數學老師的開場中,看見了教師責任的具體實踐:
「今天早上,我看到一個情緒崩潰的男孩拿著揉爛到不行的日文講稿。」
相較於我生硬地傳達任務,Tony利用開場傳達了他對學生的觀察與在乎
「小承把講稿揉爛,我看到的是他在意。」
這番同理讓氣氛頓時變得溫暖柔和,這時老師將視角轉換到自己身上,分享了他也曾經歷類似的情緒與挫折,是責任,讓他接住了自己的情緒並做出行動改變。回到孩子身上,老師讓孩子們再次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是每一個國小生都可以代表台灣,在你們這個年紀去日本。」他們大可帶著不夠嚴肅的心態面對此次日本行,但是「有情緒之後你的決定將會決定你是小朋友還是慢慢成長的大人。」
Tony的開場無法用上述四句話概括,不過從觀察實人老師的每一次開場,都可以感受到他們不斷提醒孩子們這次日本行,不是一趟輕鬆的校外教學,而是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具體實踐,而讓這些任務實踐的重要關鍵,是孩子們對待任務的心態,以及如何面對挫折、看見它、跨越它的過程,這是成長的關鍵呀!透過日本行,更能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不足與肩負的學習責任
在實人,老師透過陪伴,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成長。
這次社會課開場,當我面臨孩子的衝突現場,我沒有預留時間讓孩子有機會透過事件成長。
A:「B同學講得超級快,我都來不及紀錄!」
B :「你也講很快啊!」
當下面對孩子們直接的情緒反應,我有些慌張地做了個解答「這可能是其他組也會面臨的問題,我們都在幫助夥伴更好,在更好的路上。」顯然,這段話沒有幫助孩子脫離情緒,僅是一句無法走進孩子的大道理。
這時,小品老師馬上回到事件本身,請大家反思:為什麼會講太快?
孩子們很快地回答「因為時間有限、因為想講的內容太多了。」
於是,小品老師馬上透過眼光,肯定兩位孩子「很熟悉自學內容、很想讓對方知道自己所有的準備」。」A同學也很棒,因為他想學習,他是認真的聽眾!
「你們都想學習,你們有錯嗎?」是呀,當事件發生時,每個人都有自己自認為正義正確的原因,出發點都是好的!接著,小品將此次的單一事件升級到全班可以學習的課題「A代表其他同學,幫大家說出了可能提到的問題,不過我們時間就是這麼有限,我們可以怎麼做?難道大家到日本,想要用日文分享40分鐘?!」看著孩子們大笑著說「不要~~」我的情緒也得到了緩解。
事後,小品老師和我分享她在課堂最後和孩子討論「說話語氣」的課題,孩子AB說話時的目的是抱怨還是解決問題?Sam想起這是阿亮老師時常提到的「真善美」,出自善意的真話,能不能用「美」的語氣和方式來表達。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