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路上在想,我真的好難想像Z世代中後半段的小孩(大概2005年以後出生的)或是阿法世代,在這麼過曝的情況下,要怎麼對於很多事情產生動力(也就是真正純正的數位原住民)
Z世代原則上普遍定義在1997-2012年出生的人,阿法世代則是2013以後。又被稱作數位原住民,也就是從小就生活在網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但因為科技傳到台灣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台灣通常世代分界會再晚一點。(例如第一支iPhone 是2007年推出的,但當時台灣並沒有販售這個商品)而我是1999年出生,所以算是Z世代的頭頭。
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WiFi 在我體感上,大約是在我國高中的時候開始逐漸普及的(約2011-2014)
真的到人手一機,可能是2014以後的事。
更不用說YouTube 這個影音平台的發展,我高中時期雖然有智慧型手機了,但其實固定有在看YouTube 的人沒有到非常多,當時的中文YouTuber也非常非常少,比較大的只有這群人、阿滴、囧星人、阿神等等。不像現在發展成熟,完全是百家爭鳴的狀態。
在那之前,對於很多事情的動力,就是在幻想中生成的,或是家長、老師、媒體傳授的觀念和想像,然後就憑著那個想像,做到了很多事。
例如國中時期有一些很喜歡韓星的同學,為了能夠接近韓星,他們的夢想可能會是地勤、空服員、經紀人等等。然後真的有一些同學,為此很認真的唸書、學韓文,就為了有朝一日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偶像。最終是否有達成,因為後續沒有聯絡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但同學當時那個充滿熱情的樣子,看了真的覺得很感動。
當然最後,想像達成後,還是有可能會幻滅(例如剛上高中的時候,就一度覺得高中的環境十分令我感到幻滅),但至少是自己真實經歷過一次之後的體驗,終究是屬於自己的,努力的過程也是自己的,所以不會後悔。
但對於從小就有智慧型手機的世代來說,或許很多事情會在你剛燃起熱情時,就被網路上的資訊一舉澆熄。
最近因為對中醫學有點興趣,所以上網查了一點跟中醫有關的資訊,結果一搜尋就查到滿坑滿谷的勸退文,什麼中醫僧多粥少啊、中醫系實際沒辦法學到中醫的技巧啊,總之非常多令人卻步的資訊。
那一瞬間,我覺得我的興趣在尚未完全萌芽之前,就被殘忍得斬斷了。心中只剩滿滿的焦慮與迷茫。
所以簡單想像一下,若是在國小或是國中階段,你有件想要做的事,有感興趣的職業或領域,為了更了解這個領域,你打開了你的手機,google搜尋關鍵字(或甚至現代人也不太使用google 了,都用chat gpt居多)
瞬間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關於這個領域的社會新聞,還有Dcard、PTT 等等討論版上的偏激言論,不知為何,或許是演算法的問題吧,你就是看不到幾句關於這個領域的好話,全部都是鬼故事。
即使真的有看到比較正面的案例好了,但人腦就是會傾向記住負面的資訊。於是你的腦中灌滿了這些負面資訊,你突然覺得未來的生活好可怕,好沒有希望。於是你開始焦慮、迷茫,覺得自己還是不要走這條路好了,之後再看看有沒有其他興趣。
直到你找到下一個感興趣的領域,又照著這個劇本又重演一次。
而且這些焦慮唾手可得,只要手伸進口袋再拿出來,就有無止無盡的焦慮餵養著你。
浸潤在如此無窮無盡的焦慮與恐懼之中,真的很難很難對生活、工作、學業產生動力,成年人的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的青少年?
以前學生時期,同學大部分都會希望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但我現在的學生會告訴我:「老師,我不要把興趣當工作,這樣會很慘。」
我們本來就已經活在一個很容易抹煞孩子的興趣、很喜歡製造焦慮的文化下了,再加上網路的推波助瀾,在這樣的環境下要保有對生活長期的動力、熱情,真的很難。
但這世代其實也有這世代獨特的活力,並且我非常喜歡這一點。因為他們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所以他們非常懂得質疑權威、質疑體制,或是思考很多行為背後的意義。經常在對話中可以擦出一些火花,我覺得非常非常有趣。
這大概就是網路的一體兩面,他給予我們很多的可能性,告訴我們:生命可以不只有一種選擇。但他同時也製造焦慮,也讓我們很容易可以逃避焦慮。因為當你今天因為某些資訊而感到焦慮時,你只需要讓短影音分散你的注意力,馬上就可以逃避掉當下的焦慮、麻痹自己。
我真的很難想像智慧型手機原生世代的困境有多龐大 ,但同時也很羨慕又欣賞以此養育出的自由與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