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在一家咖啡廳中,我邂逅了《與神對話》。

桌面略小
晚上七點半要去聆聽國際合唱大賽,而在此之前我打算先享受一下蛋糕和書籍。在拿出包包裡的《讓高牆倒下吧》之前,我觀察一下周遭,發現座位上方也有許多書籍。書櫃最右邊是一套的《與神對話》,赫然想起老高曾經介紹過。我對這套書頓時來了興趣。
在小檯燈昏黃的燈光下閱讀這本書,似乎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我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絕望感,以及書中的「神」的懇切心態,之中似乎參雜了一絲絲無奈。一直以來人們總是在請求神的啟示,而祂也回應了;但是祂的回應也許因為不夠嚴肅、不夠神奇等等理由而不被人們相信。

《與神對話》的用字淺顯易懂,閱讀它就如同聆聽大眾的Podcast般,不須花費什麼心力;但書中的字句,時常能敲擊到內心深處。

祂說,語言是最容易被誤解的。祂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是「感受」。
「感受是靈魂的語言。」我對這句話很有共鳴,也因此相信這句話不假。但,「要體悟到感受有時候很難」,我們的大腦有時會因為某些因素而屏蔽了真實的感受。
大部分的段落我都能理解,不過其中幾個部分,我有自己的補充和思考。
p.51 「做照亮黑暗的光吧!不要詛咒黑暗。在被『非你』包圍的時候,不要忘記你是誰。」
因為我們有光,因此身在黑暗中反而更能看清楚自己是誰。
所以那些我們所認為的苦難、那些人身的缺陷,有可能是靈魂為了更加顯現自己的光彩而設計的。雖然身為人的我們實在難以理解就是了。
p.91「是我給你這想法的。」
前面祂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自己不可能是人們以為的「審判」、「懲罰」的神。祂說,如果祂真不想讓人們做某些選擇,那祂直接不給人們那些選項不就好了?我照著思考下去,也就是說,所有人們能夠做出的選擇,就都在祂給人們的自由範圍之內吧。
言下之意似乎是所有世間的可能性都在神的預設範圍內。因此,我們不可能突破框架嗎?也就是突破神所設置的範圍?例如說,我們不可能做出一個讓神跌破眼鏡的選擇嗎?
或者,其實沒有所謂的框架存在,是否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p.100「找到你對自己的最高想法。」
這句話應該是《與神對話 I》(上)裡面我少數很有意見的一句。我難以想出「一個」最高或最好的情境,因為我認為都很好,沒有一定要如何。想起我每次寫作文時的情況,開始動筆前總是要花至少五分鐘思考;不是因為想不到要寫什麼,而是因為腦中各式不同想法,一時難以選擇要寫哪個。
但我忽然覺得此處可能是語言性質的問題,而非祂的表達問題。「最」這個字眼,普遍認為僅有唯一一個;但或許祂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有很多個自己認為最高的想法,並列為最高。
這句話如果由我來說,我會說「找到你對自己的想法,而想法可以是多元的。」
以下節錄一些書中有所感的句子。
p.25「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禱告,而是感恩的禱告。」
p.35「生命並非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你並非在發現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創造你自己。所以,別汲汲於發現自己是誰,而應汲汲於決定自已想做誰。」
p.46「存在只能在經驗之後達成。進化就是這樣:知曉、經驗、然後存在,這是三位一體的神。」
p.54「痛苦來自你對一件事的批判,去掉批判,痛苦就消失了。」
p.71「你們的思維是孕出所有東西的雙親。」
p.73「所有的思維會凝聚在一起;所有的思維都會遇見其他的思維,在能量不可思議的迷宮裡穿梭,形成一個難以形容的美麗,以及不可置信的、複雜的、流變不居的花樣。」
p.97「思維是創造的第一個層次……語言是第二個創造層面。再其次是行動。行動是在動的語言,語言是表達出來的思維,思維是成形的想法,想法是匯合到一起的能量,能量是被釋出的力量,力量是元素的存在。元素是神的例子,一切的一部份,每樣東西的材料。」
p.104「整個醫學界就是被訓練來保住人的生命,而非使人們安適,以便他們能有尊嚴的死去。」
p.126「大多數人認為必須離開他們現在的地方,以便去到他們想在的地方。因此他們離開天堂,只為了去天堂──中間還經過了地獄。」
書只看了一半,於是昨天我又去了咖啡廳一趟。這次的座位被安排在二樓,採光很好不需要檯燈。




關於是否該相信的問題,可參考這篇文章:對於「靈性」,如何拿捏相信的尺度
信與不信,選擇權在己;畢竟我們的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2025.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