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徐復觀人性論史──莊子(下篇:精神自由之思想內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上篇:【書摘】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莊子 (上篇:莊子相關問題與重要名詞疏釋)

三、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祈嚮

「待」、「遊」、「自己」

莊子認為人生之所以不自由,是因為自己受外物牽連而不能支配自己;外力的牽連,他稱之為「待」,例如「猶有所待者也」、「彼且惡乎待哉」。而得到解放的精神狀態,他稱之為「遊」。若要達到精神自由的解放,除了要自己決定自己,同時自己也不與外物相對立,以達到徹底的和諧。


自己能決定自己,莊子稱之為「自然」、「自己」、「自取」或「獨」,可以解釋為「自己如此」;表示萬物雖由道所造,然道的作用非常微弱,既造以後又無絲毫干涉,彷彿萬物是自造一般,因此,自己即是「自然」,即自由之意。

 

「道」、「獨」

作者比較了老子、莊子對於「道」、「獨」的觀念。

莊子和老子一樣,以道為形上的造物者,其雖造物,但無意志也無目的。他所重視的「獨」也是來自老子,如老子對道的形容是「獨立而不改」。不過老子的獨指的是客觀的道,莊子指的是人見道以後的精神境界,例如大宗師「朝徹,而後能見獨」、在宥「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他所謂的獨是無所「待」的精神境界,此種境界有時也稱為「天」。


還有許多莊子雖未明言,郭象卻點出「獨」字的,如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釋義為「常遊於獨而非固守」,知北遊「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釋義為「夫死者獨化而死耳,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忘」、「化」

然而現實生活中,無一不互相牽連,如何能「獨」?莊子便提出「忘」、「化」的觀念。忘,是把具體物之間的分別相,乃至於存在相都忘掉。「忘其肝膽,遺其耳目」這是忘分別相;「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所謂「忘己」,便是把存在相也忘了;而忘己也是無己、無知、無欲的進一步發展。

 

萬物因為有自我意識而顯現出物己分別;忘己的同時即為忘物。忘己忘物便能從形器界的牽累中超脫,無所「待」而能見「獨」。能忘,使能化,隨變化而變化。「化」有兩方面意涵,一種是對於自身的變化,另一種是對自身以外的變化。自身的化,是所謂「化及己」,莊子言「物化」,也就是隨物變化,自己化成何物,便安於該物,而不執著於某一生活環境或某一目的,乃至於目前的生命形式。因為整個人生、社會、宇宙都在變化,在變化之流中若是想停在某一點不動,縱使所停之處有如老子所謂「雌」、「黑」、「後」,也會與變化之流發生摩擦。至於自身以外的化,莊子提出「觀化」,即是對於萬物的變化,保持觀照而不牽連感情判斷的態度。


對於自身的化,作者還有詳細補充,一則是環境變化,一則是死生變化。對環境的變化,莊子是要在任何環境中發現可以相安之道,其要點是,不依憑自己的才智而突出於他人之上,以免與環境牴觸。而對於死生的變化,其安命的態度與儒家無大分別,不過他更有隨變化而變化的態度,他認為人死並非泯滅,而是化為另一物。究竟化為何物?他認為是不可知,並且也應該安於不可知的。

 

如何能「忘」?如何能「化」?心不向「知」而去、不被物所擾動,保持虛靜的心即為德,即是德在形中透出的性。此時的人即為與道合體之人,自然能忘一切分別相與生死相,達到「獨」的境界。

 

莊子一書,歸根究柢,是由形上的道,以明至人之心;這是老子思想由上而下,由外向內的落實。

 

「無己」、「喪我」、「心齋」、「坐忘」

逍遙遊中首次表現了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祈嚮,而它也可說是莊子書的總論。莊子的精神自由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仍然有所「待」的相對的自由,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的絕對的自由。想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所需要的是「無己」的功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便能無功,便能無名。而所謂無己,便是以忘、化,持守虛靜的心,去消融物我邊界,使我與物冥合;於是,便覺所有萬物的活動都是順其性之自然,都是天地之正了。

 

逍遙遊之「無己」,即齊物論之「喪我」,即人間世之「心齋」,亦大宗師之「坐忘」;意思是將被形器界所拘束的自己,上昇到與道相通的德、性之處,以觀照宇宙人生的絕對自由的境界。

 

作者此處再補充前述的疑義三,齊物論之「喪我」與天下篇田駢、慎到之「棄知去己」的分別。慎到的「去己」是一去百去;而莊子的「喪我」、「無己」只是消除自己的形骸,「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使自己的精神從有限的形骸中突破,上昇之後回歸於大通,大通即為道。


作者再補充,莊子之「坐忘」、「無己」的精神生活,並非反仁義禮樂,而是超世俗之仁義禮樂,他並非是反仁義禮樂本身,而是反對將它們當作教條。從「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可看出他認為的仁、勇等,是人與道(德)冥合後自然流露的特質。


四、思想的自由問題

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現實是如此,精神思想也是。

莊子認為思想平等、思想解放是很重要的。他認為社會上的是非美惡之爭,是想要以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他人之上,這也是不平等的壓迫。凡是來自個人自由意志的思想,只要不超過自己的範圍,便都是對的。形器界的是非美惡問題,實際上只是個人的立場問題。立場不同,是非美惡的標準就不同;這只是彼此相對而起的問題,若能消解掉彼此相對的關係,爭論亦隨之消解。

 

面對各人思想的不同,莊子認為應持「因是」或「兩行」的態度。「因是」即因人所是而是之,則天下皆有是而無非;「兩行」則是雙方都行,而無一方不行,雙方便不須互相干涉。且道本是涵容一切的,萬物自持其意,只是道的自然演化,則通觀演化的過程而言,便無所謂是非可爭論。「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即是。此謂之「休乎天均」,天均即自然運轉之意,同於「道樞」。而「休」便是將自己融合在天均、道樞上面,不去做分別之知;從心上面而言,正是莊子所謂的「葆光」。


於休乎天均的狀態下,所有物都是平等的,於是一切物所發出的論述便都是平等的。如前述,莊子不以物之成毀來看物,而只從物之「用」來看物,此謂之「寓諸庸」;秋水篇之「功」即齊物論之「庸」,因此寓諸」即是「以功觀之」。物各有其用、各得其性,萬物各顯其用而不互相干涉,便能皆得自由。


五、死生的自由問題

莊子認為人執著於生死問題,也和執著於是非問題一樣,是精神的大束縛。他對死亡似乎採取以下三種態度:

  1. 當作時命的問題,安而受之
  2. 隨物化,不被當下的形體所拘束
  3. 精神不死的觀點,即是無所謂生死

 

由於莊子有「化」的觀念,作者便懷疑莊子或其學徒的心目中,可能已有精神不滅的觀念。


德充符中寫道,形之全與否,與德之全與否並無關係,這是暗示他認為德可離形而存在,亦即認為精神可離形而獨存。以此推論,人死時,應是從道所分出來的精神,再回歸到道。形骸是有盡的,但形骸裡的精神將由已盡之形回歸於道,再化為其他方生的形骸,所以他便說「不知其盡也」。


不過莊子所謂精神不滅並不等於靈魂不滅。靈魂是個體死亡之後,依然會保持一個沒有形體的個體,這是沒有「化」的;而莊子是認為個體死亡後會回到全體(道),再化為另一個個體。


六、政治的自由問題

莊子繼承老子的無為觀念,否定一切干涉,企圖使人從政治壓迫中解放以得到自由。談到政治時,他最是批判仁義;一是認為仁義非人之性,二是認為連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不過在現實中,無論一般人或統治者,怎可能真的完全無為?因此莊子強調「不得已」,形容人主觀上毫無有所為的慾望,而是迫於客觀上人民的要求而順應的情形。


在宥篇「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提出「在宥」來代替治天下的觀念。所謂在宥,大概是「因物之存在而隨順之」,具體而言,便是應帝王的「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消解人的支配欲,進而使人「自治」,如此萬物便能安於性命之情。

 

其實莊子想建構的,是和儒家「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一樣的自由平等世界。兩方達成目標的方式有所不同,他打擊仁義,是打擊任何可能被統治者當作壓迫人民的藉口;而這其實是莊子的仁心。由此處便可看出莊子與孔孟的精神有相接之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所思,有所感∣一隻自由靈魂的貓
23會員
136內容數
與我一起探尋自我,在思考與感悟之間找到成長的方向。
2025/07/05
探討莊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與其他思想家的關係,並深入闡釋莊子著作中重要名詞的含義,包涵「道」、「天」、「德」、「情」、「性」、「命」、「形」、「心」、「精神」等,從而展現莊子思想的獨特性與其在中國思想史中的位置。
Thumbnail
2025/07/05
探討莊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與其他思想家的關係,並深入闡釋莊子著作中重要名詞的含義,包涵「道」、「天」、「德」、「情」、「性」、「命」、「形」、「心」、「精神」等,從而展現莊子思想的獨特性與其在中國思想史中的位置。
Thumbnail
2025/06/26
即便兩個人的對話都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說是文章,甚至是古人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想要完全理解到作者的真意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能夠通靈、心電感應等)。
2025/06/26
即便兩個人的對話都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說是文章,甚至是古人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想要完全理解到作者的真意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能夠通靈、心電感應等)。
2025/06/19
本文作者認為莊子所謂「天人關係」,常被過度簡化地詮釋為自然與人文;若不能明白天∕人之交界與關係,則幾乎無法如實地了解莊子的思想,同時也無法真正地以人的姿態存在。因此他重新疏解莊子書涉及「天」的段落,討論其原發語境與閱讀功能;並將「天人關係」列為並聯的觀念考察。
2025/06/19
本文作者認為莊子所謂「天人關係」,常被過度簡化地詮釋為自然與人文;若不能明白天∕人之交界與關係,則幾乎無法如實地了解莊子的思想,同時也無法真正地以人的姿態存在。因此他重新疏解莊子書涉及「天」的段落,討論其原發語境與閱讀功能;並將「天人關係」列為並聯的觀念考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Thumbnail
不會思考的人類,成為任人擺佈的傀儡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Thumbnail
不會思考的人類,成為任人擺佈的傀儡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忘之耳目全德遊 得其常心官天地 鏡明則不止塵垢 直將死生視為一
Thumbnail
忘之耳目全德遊 得其常心官天地 鏡明則不止塵垢 直將死生視為一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