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徐復觀人性論史──莊子 (上篇:莊子相關問題與重要名詞疏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認為莊子思想繼承自老子,他將老子形而上的「道」、「德」落實至形下,並將其思想概念完善補充,以作為自己精神世界的立基點。透過「忘」、「化」的功夫,實現真正的精神自由。

一、莊子相關問題

莊子著作之真偽問題

莊子之著作,漢志錄五十二篇,郭象刪訂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有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而這三十三篇的真偽問題,應分為兩點:

  1. 何為莊子自作?何為其學徒作?
  2. 何屬莊學系統?何者非屬?


作者認為天下篇可能是莊子書的自序,因此要先確定天下篇的作者。透過文體、內容、句構方面之分析與推導,他認為天下篇最可能出自莊子本人;而其中的「《詩》以導志,《書》以導事,《禮》以導行,《樂》以導和,《易》以導陰陽,《春秋》以導名分。」六句,是後人所加的附註。


當莊子敘述他人時,僅述其思想、生活,而自述除了展現精神境界,對自己的文章則特別作慎重的敘述,作者認為用意有二:

  1. 使讀者理解其立言之風格,以此窺見真意
  2. 對自己的文章,有情不自禁的欣賞


作者提出理由論證內七篇出自莊子本人之手:

  1. 內七篇無一「性」字,而外篇、雜篇不斷出現「性」字
  2. 內七篇中人間世與大宗師共提及五次「陰陽」,其中四次皆就「人身上」而言,是早期的陰陽觀念;而外篇雜篇中涉及陰陽者,則皆就天地造化而言
  3. 內七篇未曾提到六經,而天道、天運明顯地提到六經

至於外雜篇,有的出自莊子,有的是學徒對其思想的解說、發揮,與生平故事的紀錄。


作者以內七篇內容為基準,判定各篇章是否屬於莊學系統,他認為除了盜拓、漁父、讓王、說劍四篇,其餘皆屬莊學系統。

 

莊子思想之疑義

接著作者要釐清莊子與在他之前或同時的若干人的關係,以澄清疑義。

疑義一,莊子與孟子約同時,兩人皆好辯;孟子距楊墨而不及莊子,莊子「剽剝儒墨」而不及孟子。為何?作者言這是因為當時交通狀況與典籍流通的困難;二人議論之不相及,說明兩人及其學徒未有相接的機會。

疑義二,有人以為莊子與楊朱之思想一致。實則楊朱是徹底的為我、兼愛,與老莊的崇尚自然,大有出入。

疑義三,有人根據天下篇所說的田駢慎到「齊萬物以為首」、「棄知去己」,而以為莊子書中許多是慎到們的思想著作。這是望文生義,實則他們的思想內容天差地別。

疑義四,惠施之「天地一體」一說似與莊子思想相同,且二人感情深厚、多辯論。然則惠施乃是透過知識解析所得的結論,是屬於外在的「量」的一體性。而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是透過與道冥合的內在的「質」的一體性。

 

作者認為莊子是老子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莊學即是老子之宇宙論向下落、向內收,落實成為人生的一種內在精神境界。因應變動,老子是為了預防顛墜而從高峰向後退,所謂「知其雄,守其雌」;而莊子認為老子與「變」保持距離的作法不徹底或不可能,他主張縱身於萬變之流,提出「忘」、「物化」等概念。不過莊子思想的骨幹,仍然是由老子而來的。

 

由上而下,由外而內,這是中國思想發展的一種趨勢。

 

二、 重要名詞疏釋

道、天、德

莊子常用「天」代替老子的「道」,這可能是因為以「天」來表明自然的觀念,比起「道」更易被一般人把握。老子將道、德分述,而莊子則常連在一起說,實際其「道德」是偏重於「德」的意義。


作者舉例說明,莊子之「天」是老子之「道法自然」的自然,即是「道」。因此齊物論中之「天鈞」、「天倪」,與其所謂「道樞」同義。


老子之「一」,嚴格地說是道的次一級概念,即「無」;而從寬地說,一是形容道的無分別相,因此一即是道。而莊子所用「一」字,寬泛意味多,一即是道。


而莊書之「始」、「初」、「根」、「本」也是道的意涵。

 

莊子之「德」的概念繼承於老子。內七篇中雖無「性」字,但德即是性;而德實為道,且是「理性」的,莊子言「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即是表示生要通過此一理性始得明朗。因此,「天理」一詞似乎首見於莊子。

 

莊子所言「道」、「天」、「德」實際上是同一物,他主要站在人生的立場言,將「道」、「天」都化為人生境界,此三者常常在同一層次,可互用。


情、性、命

莊子書中情字的三種意義:

  1. 「情實」之情
  2. 與「性」字相同
  3. 「情欲」之情

莊子反對情欲之情,他認為知、好惡即為情,這是傷身的,人應無情;無情便是無好惡

 

內七篇的「德」字即為「性」字之義,而外雜篇卻常常將性與德對舉。若勉強區分性與德,則在人與物上內化的道,較靠近形上的道的,便是德;而較靠近具體形下的,是性。莊子書中的用詞以寬泛用法居多,其「性」便是「德」,而性又是「道」落實於形之中的「精」,由此推導,性即是道,即無,即一;於人身上言,即是虛靜。

 

莊子所言「命」,指生之初,從「一」那理所分得的限度,即德充符之「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等。儒家以為賢與不肖屬於性,非運命之命的範圍;而莊子所稱命,並無運命與天命之分。他認為應該安於命、安於變。本質上,其言「命」與「性」、「德」並無分別,在人生中都有不可改易的絕對性。儒家將性與命連在一起,用以說明性的根源,莊子則用以表示性的絕對性。


形、心、精神

莊子書中的「身」、「生」字,兼德與形之義,而又偏於德。

形,指官能、形骸之動靜,便是老子「吾之大患,在吾有身」的「身」。顯見其形與德、性、心不同。因為形與生它的德有一段距離,因此莊子認為要透過自覺,以「忘形」、「不位乎其形」的方式,突破形的限制,以德養形,使形與德合一,回到生所自來之道。

 

「知」的作用是從心出來的,所以莊子對心特別警惕,然而有心便有知,人要如何避開心知作用?從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達生篇「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例子來看,莊子似乎反知而守氣,使人成為一純生理的存在。然而如前述,莊子之形與德是有區隔的,因此他追求的必是一種精神生活,而精神境界依然要落在人的心上,無法落在氣上,因此莊子必須承認某種性質的知,而作者也認為他的確如此。上述所言「氣」實際是在比喻心的某種狀態,和老子說的純生理的氣是不同的。

 

莊子認為心的本性是虛靜的,但由外物牽引而離開了心本來的位置時,便淹沒其本性,此時的人心才可怕。若心能不隨物轉,一直存在原來的位置,此時的心是虛、靜、止的,虛是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成見,靜是不為物欲感情所擾動,止是心不受引誘而向外奔馳。莊子不主張與物隔絕,而是心要虛靜、不隨物轉,如此便不會於生出是非好惡。虛靜之心是超越一切差別對立,涵容萬有之心,而莊子亦形容其為「靈府」、「靈臺」。


若是失了心的本性,莊子謂之「心死」;所謂「心不死」,即是虛、靜、止的心。德充符中寫道「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常死者乎」,此處「一知」是純客觀的、直觀的、無價值判斷的,因此能看出物的本來面目。繕性「以恬養知…以知養恬,知恬交相養」,作者認為「恬」有如禪宗所謂「寂」,「知」有如禪宗所謂「照」,而「知恬交相養」便如禪宗之「寂照同時」。

 

綜上可知,莊子並非完全反知,而是要不失心的本性,才能作為忘化的根基。

 

精神

「精」是生於道的,形容雖然人的感官無法感覺到,但是可以想像到的,並且之中含有「質地」的意味。


莊子是首創將精、神二字連用,而成「精神」一詞者。其概念出於老子,「精」之存在,就其妙用無窮處而言,形容之謂「神」。他將老子的形上的道,內在化為人生境界,於是將客觀的精、神也內化為心靈活動的性格。心不只是一團血肉,而是道之「精」。道內在化為人之德(性)之後,得通過人的心來顯發出來,而顯發出來的還是道,故曰其為道之精。心所發出的活動則是神;合言之即是精神。精神是不受外物牽累的直觀和智慧;莊子便是想在現實人生的悲苦中,把自己安放於此種精神世界中。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所思,有所感∣一隻自由靈魂的貓
19會員
120內容數
與我一起探尋自我,在思考與感悟之間找到成長的方向。
2025/06/26
即便兩個人的對話都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說是文章,甚至是古人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想要完全理解到作者的真意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能夠通靈、心電感應等)。
2025/06/26
即便兩個人的對話都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更別說是文章,甚至是古人的文章;因此個人覺得想要完全理解到作者的真意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能夠通靈、心電感應等)。
2025/06/19
本文作者認為莊子所謂「天人關係」,常被過度簡化地詮釋為自然與人文;若不能明白天∕人之交界與關係,則幾乎無法如實地了解莊子的思想,同時也無法真正地以人的姿態存在。因此他重新疏解莊子書涉及「天」的段落,討論其原發語境與閱讀功能;並將「天人關係」列為並聯的觀念考察。
2025/06/19
本文作者認為莊子所謂「天人關係」,常被過度簡化地詮釋為自然與人文;若不能明白天∕人之交界與關係,則幾乎無法如實地了解莊子的思想,同時也無法真正地以人的姿態存在。因此他重新疏解莊子書涉及「天」的段落,討論其原發語境與閱讀功能;並將「天人關係」列為並聯的觀念考察。
2025/06/11
這是一本可愛又輕鬆的書,引導讀者透過五個步驟擺脫左腦控制,回歸直覺,並介紹「電梯呼吸法」和「右腦散步」等方法練習右腦。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插圖說明,但持續練習才是關鍵。
Thumbnail
2025/06/11
這是一本可愛又輕鬆的書,引導讀者透過五個步驟擺脫左腦控制,回歸直覺,並介紹「電梯呼吸法」和「右腦散步」等方法練習右腦。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插圖說明,但持續練習才是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不會思考的人類,成為任人擺佈的傀儡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Thumbnail
不會思考的人類,成為任人擺佈的傀儡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