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放鬆》是心理師胡展誥於2023年出版的作品。書中有生動適切的真實故事,輔以恰到好處的科學根據,讓讀者容易帶入書中所舉例子的情境。讀來往往讓人感到共鳴。
- 第一章:慣性的力量
- 第二章:多工處理模式
- 第三章:忙碌成癮
- 第四章:懈怠恐懼
- 第五章:用腦過度的生活
- 第六章:比較的負面效應
- 第七章:壓力需要適當的出口

一、慣性的力量
人的慣性反應是迴避問題和負面情緒,並試圖用其他方式讓自己舒服一些。(例如,當人情緒低落或憂鬱時,可能會慣性地依賴酒精或藥物來麻痺自己。)
→ 應常常練習自我覺察,主動做出更適當的回應
二、多工處理模式
現代人一心多用的「多工處理模式」,不僅容易出錯,還容易引發拖延的問題。(想要同一時間處理很多事情,反而導致心理產生莫大的壓力。)
→ 列代辦清單,靜下心一次處理一件事
三、忙碌成癮
有些人將忙碌作為獲取成就感的唯一來源,或藉由工作來逃避其他事情;而將放鬆的重要性排在最後面。
→ 主動創造放鬆的小時刻,做一些簡單的小動作
(例如:移動視線,欣賞一下周圍環境的改變)
四、懈怠恐懼
由於擔心會拖累別人、對事情缺乏安全感或因為內心罪惡感,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或情緒。(例如,已經到了午休時間,卻還沒人起身離開辦公座位,即便自己已經飢腸轆轆,也不好意思獨自離開)
→ 理解「懈怠」和「放鬆」是兩回事。不允許自己放鬆如同手機快沒電卻不充電。
五、用腦過度的生活
基於過往的負面經驗或對未來的擔憂而產生「想像出來的痛苦」,這就是用腦過度了。(例如,光是想到下星期要和某客戶開會,就讓此刻的自己心煩意亂)
→ 將注意力拉回身體的感受,清空大腦的干擾,釋放心的頻寬;讓身與心合一。
六、比較的負面效應
在不斷的比較和超越他人的過程中,愈來愈覺得自己是如何的不堪,愈來愈不喜歡自己,也和自己更疏離。
→ 根本無需比較,因為我們不需成為他人。我們不需要別人來襯托,也不需要用別的價值來衡量;我們需要的是,如實地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七、壓力需要適當的出口
壓力會引發各種身心症狀;長期累積的壓力是引發胃潰瘍的因素。有些人甚至沒有察覺到自己正處於壓力之中。
→ 為自己打造有效的一套紓壓策略(本章節並未提供紓壓策略的例子)
(待續)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