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聚會時間更動,看見我被忽視的舊傷感
⸻
事件的起點隔天有一場朋友聚會,我早早就訂好了熱門餐廳的七點位置,當時沒有人提出異議。
直到前一天晚上,我收到餐廳的訊息要確認是否保留訂位。我回覆保留後,順手在群組提醒大家時間。
沒想到,有人回覆:「我以為是 6:30。」
甚至還補充:「6:30 可以,因為 8:30 要趕回去有事。」
⸻
生氣的表層情緒
當下我很生氣。
一方面覺得自己像是被忽視了,沒有人仔細看我之前傳的時間訊息;另一方面,是壓力——在台北的前一天晚上,要臨時找到一間能容納六個人、而且 6:30 有位置的餐廳,真的是一場硬仗。
冷靜下來後,我問自己:「我到底在氣什麼?」
答案慢慢浮現: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也不被看見。
⸻
舊傷的浮現
這種感覺讓我想起國中時的一段經歷。
當時,全班有個活動,要互相寫一句話給彼此。結果我收到的幾乎都是:「你要主動跟別人互動啊,不要那麼少話。」
事實上,我已經努力嘗試主動了,甚至對那些給我這句話的同學,我都曾經伸出過友誼的手。但他們依然用這樣的評語回應我。那是一種被誤解、被忽視努力的挫敗感,也是一種「你根本沒有真正看見我」的失落。
這次的聚會事件,正好勾起了那份熟悉的酸。
⸻
從覺察到行動
找到情緒背後的源頭後,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雖然這場聚會很難得,有人特地從遠方回來,也有人剛經歷人生的重要時刻,但我選擇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對。
我直接在群組中表達:
「以後如果有臨時變動,一定要提早講,因為在台北找餐廳不容易,尤其要找好吃又有位置的。」我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我是有花心思的,也希望彼此都能尊重對方的時間與努力。至於「你這樣臨時變動讓我很為難」,我放在心裡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的目的是建立界線,而不是激化衝突。
⸻
我的收穫
這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兩件事:
1. 當我們願意往內找情緒的源頭,就能分清楚「當下的事」和「舊傷的觸發」。
2. 建立界線並不等於拒絕對方,而是保護自己、讓關係更健康。
被忽視的感覺或許還會出現,但我已經知道如何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
💭 留給你的問題
你上一次感到生氣或不被尊重,是什麼時候?
那個情緒背後,是否藏著一段還沒被好好看見的故事?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也許你的經驗,會讓別人感到被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