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很容易被教導——「不要帶情緒處理事情」。
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許多人因此誤以為,情緒應該被完全壓抑。
今天,一位朋友的訊息,讓我再次看見這個常見的誤區。
⸻
01 來自職場的長期壓抑
中午時,朋友傳訊息問我:「你之前有看過心理諮商嗎?我想了解這一塊。」
我感覺到他可能狀態不佳,追問之下,他承認已經連續好一段時間睡不好。每天只睡五小時,而且還是睡睡醒醒,夢裡全是工作的情境。
起因,是一位難纏的客戶。
他原本的主管離職後,臨時接下這個案子。雖然心裡覺得不合理,也感到壓力山大,但因為責任感、因為習慣替別人著想,他還是硬著頭皮扛下來。
更早之前,他就被主管提醒過:「處理公司事務時,不要帶情緒。」於是,他將這句話內化為——情緒不能表達。結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忍耐中,他把真實的感受深埋心底,直到睡眠、情緒全面失衡。
⸻
02 「不公平」的感受要先被看見
在聊天中,他提到,自己對一些工作上的安排感到不公平,也因此生出無奈感。
我問他:「當你察覺到不公平的感受時,有沒有試著回想,過去是否也發生過讓你有同樣感覺的情況?」
他說:「可是,不公平不是很主觀嗎?有些人覺得不公平,別人可能覺得很公平啊。」
我回應他——這裡的重點,不是用理性去分析事情的公平與否,而是去看見這件事帶給你的感受。
情緒需要被看見、被允許流動,而不是在每次遇到類似事件時,都立刻用合理化去壓過它。
因為,一旦習慣性地用「分析」或「轉念」蓋掉不舒服的感受,那些被壓下去的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會累積,最終影響你的身心狀態。
我自己也曾如此——表面上很樂觀、很會轉念,但其實心裡累積了許多被忽略的情緒,只是我選擇不去看、不去碰。那段經歷讓我明白:真正的轉念,不是跳過感受,而是先允許自己完整地感受它,再去找到新的看法與行動方式。
⸻
03 治癒要內外並進
看心理諮商是很好的選擇,它能幫助我們探索根源並找到解方。
但同時,生活中造成困擾的情境與關係,我們也需要在現實裡主動面對與處理,這樣療癒才會真正落地。
我問他:「你覺得老天要你從這件事學到什麼?」
他沉默片刻,說:「要學會把不舒服的感受講出來。」
我笑了,因為這正是關鍵。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而是需要被用合適的方式呈現——不指責、不抱怨,而是平和陳述事實,清楚表達立場與感受。
⸻
04 界線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太多時候,我們以為「替別人著想」是一種美德。
但當它變成習慣性的自我忽視,就會讓人默默承接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就像他,因為考慮到主管人力不足,就覺得自己必須接下額外工作。但事實上,人力分配是主管的責任,不是員工該犧牲健康去承擔的。
我對他說:「你只需要把本分做好,對於超過合理範圍的要求,就該表達出來。」
⸻
05 我的轉變
聽他的故事,我也想起自己的過去——
我曾經是個沒有界線的人,遇到臨時加派的任務,不好意思拒絕;被業務直接把責任推過來,也默默接受。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
如果我不為自己設界線,就會一直有人越過它。
沒有人會替我守住那條界線,這是我必須親自做到的事。
我開始練習在不合理的情況下,用平和且堅定的語氣表達立場,也開始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守門。
⸻
06 勇敢面對脆弱,才有真正的自己
壓抑,不會讓你更專業;
界線,才會讓你更有力量。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把需求擺在最後、總是承接別人的責任,試著在下一次,勇敢地表達你的感受與立場。
因為那一刻,不只是拒絕了一件不合理的事,更是選擇不再辜負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