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於先生還未展現改變的時候。雖然如今他已經慢慢有了進步,但我仍選擇把這段真實保留下來,因為它也是我們家庭故事的一部分。」
不是等你願意我才下班,是我決定要喘口氣的時候,這個家也該有人接手。
餐桌前,女兒咿呀說著我聽不懂的話,我一邊遞水果、一邊低頭吃飯,再抬頭看看你。你還是盯著手機,一語不發。我心裡浮出熟悉的念頭——今晚的育兒流程,我要怎麼讓你「參與」而不是「被動等待」?
我想了想,決定不拐彎也不繞圈,直接開口:「你等等能幫她把睡前準備做完,再把她交給我嗎?」
你愣了一下,抬頭說:「你直接說有哪些步驟。」
我笑了:「昨天你有參與呀~不然你說說,你記得哪些?我再補充。」
你小小不滿地回:「幹嘛突然考試。」
我也笑:「就昨天才發生的,又不是問你好幾天前的事。」
我知道你不是真的不會,而是不甘願被安排。因為你接著補一句:「但我又不會用那個藥管。」我只說:「沒事,你不知道可以問我,我可以教你。」沒揭穿你明明經常洗那個藥管,怎麼會不會用?
你後來默默開始收拾流理台、準備洗澡流程,我就繼續陪女兒嚶嚶啊啊地吃晚餐。
你不太情願地把女兒帶去浴室,試圖幫她戴上不喜歡的浴帽,她自然抗拒。我看狀況不妙,只好進去轉移注意、協助戴上,再順勢退出,讓你繼續洗頭。
你洗好頭,對我說:「頭洗好了。」我說:「很好啊~」心裡則想:「然後呢?」你像在等我幫忙,果然沒動作。我默默幫她拿下浴帽、跟她說:「洗好了喔,爹地繼續幫妳,媽咪出去囉~」
我移動到書房,準備享受短暫的閱讀時間。沒多久你就帶著赤裸的嬰兒推開門,她一看到我笑得好開心,你卻只說:「你怎麼不開冷氣?」我回:「你們洗好,我就要去洗澡了~」你沒再說什麼,抱著她離開,我趕緊趁機溜進浴室。
吹頭髮時,你又冒出來說要貼藥布。我心想怎麼不等洗完再貼?但貼了才發現,那是你晚點打電動的鋪路藉口。
吹完頭髮,我看了眼時間,走去廁所刷牙,此時應該在陪女兒的你,突然起身去書房(我估計是開電腦?)然後提著髒衣服出來,徑直地走去陽台,我愣了愣,邊刷著牙,邊顧著女兒⋯⋯等待那個突然離開的主要照顧者回來接手,才能繼續去刷牙。
待我刷好牙,走出廁所,你又突然起身要轉身去主臥廁所,丟下一句「我去大便喔!」我回你一聲「痾…」你可能想說這天衣無縫的需求,我通常就會順手接過女兒,但這次我沒有。
我回了你:「我也要去上廁所」你拿著手機看起來一點也不急地回我:「那你先去」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估計原本是打算屎遁去廁所滑手機吧?」
等我從廁所出來,看到你躺在女兒旁,問:「都好了嗎?」你說:「還沒吃藥。」我說:「走啊,來吃藥。」自己先去準備藥管,轉頭一看,你們還沒出現。我走回房問:「怎麼了?」你才默默站起,單手抱女兒,另一手暗示藥布貼著很痛。我示意我來抱,你說沒關係。
到了餐桌,我說:「我來抱,教你怎麼組裝。」你搖頭:「你組裝,我看就好。」我組好後教你怎麼餵,示範「啊~吃藥囉~」女兒果然自己吸藥。你蹲在旁邊笑得有點心虛,我說:「就這樣~」然後帶著女兒回房喝奶睡覺。
你跟進來,心虛地說:「我手痛,廚房晚點我會再收拾。」我才意識到——你只是想打電動,怕我不開心,才鋪了這場戲。
但我沒說破。因為我知道,說了又變成「我在挑毛病」。
說實在的——如果你真的那麼急著上廁所,你早該在我從廁所出來的那一刻就去了,可是直到我帶女兒去睡覺前,你都沒有再去廁所。
我能做的,就是安排、引導、適時退場,然後自己劃出那條「下班的界線」。
媽媽的休息,不需要報備,不是懲罰誰,也不是偷懶。
而是我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