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我們的心理狀態能透過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 三大軸線,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安慰劑效應就是一個正向醫學案例
當一個人相信某種治療有效,即使該治療實際上是無效的,短期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生理或心理改善效果的現象
但是我們人最常見的是"反安慰劑效應"
通常致死的原因是"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歷史非常多案例都是在極端恐懼下導致嚴重生理反應
有一位男子被診斷為末期肝癌,醫生告訴他剩不到6個月壽命
他在數週內病情急速惡化並去世,但驗屍時發現他的腫瘤極小,根本不足以致命
醫學界則推測,他是因為深信自己快死了,導致強烈的生理衰竭反應

戰爭中也有很多案例
在二戰與越戰的戰地醫療報告中,確實有健康士兵在未受任何物理傷害下突然死亡的記錄,推測是因為極度恐懼引發"心臟驟停",也就是恐懼導致腎上腺素暴增,使心律失常或心肌痙攣致死

在舉例更貼切的案例"喝符水"
一個人越相信自己被好兄弟跟或是被附身
長期的恐懼感,讓免疫細胞功能下降,就容易引發睡眠、免疫問題
收驚過程中不斷被強調煞氣很重、印堂發黑等等,反而加深恐懼,也加速惡化心理
心理恐懼造成了反安慰劑效應,就要靠喝符水轉化成安慰劑效應
這也是在台灣或華人社會中,很多人遇到生病、走霉運時,會去廟裡收驚,然後念經把符燒成灰,泡在水裡喝光
這在5~7年級生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
這就是典型的玄學版安慰劑效應
而在華人文化中,「農曆七月=鬼月」,是一個充滿禁忌的月份
鬼月拜拜(燒香、燒金紙、供品祭拜)
減輕焦慮:
當人相信透過拜拜能夠「避免鬼神干擾、保佑平安」,就會降低焦慮與壓力提升安全感
:心理上覺得自己「已經做了該做的事」,內心有「掌控感」與「被保護感」,這會直接影響自主神經系統,讓人更穩定群體效應:
拜拜是集體行為,家族或社區一起參與,會增強「歸屬感」,這也能帶來正向的心理安慰
>> 這和「喝符水」很像,本質上是信念引發的安慰劑效應
而鬼月的禁忌,本質也只是在提醒人>>不要被一時的欲望與衝動而犯錯,要學會「延遲滿足」所以才常聽過一句名言"人比鬼還可怕"

所以若一個人深信「我命不好」、「被詛咒」、「一定失敗」,恐懼會引發壓力荷爾蒙暴增,讓人心態崩潰、錯失機會,甚至真的做出錯誤選擇
這就是之前說過我們要"安住在空性"重要性
多去體驗能產生快樂半衰期長的事物
不要都只喜歡短暫刺激的事物
半衰期短的快樂,導致現代很多人把快樂建立在外在評價上,演變成別人誇獎就快樂,批評就痛苦,或是自以為抓到別人什麼痛苦把柄
這就像現代很多人資產低於100萬,卻想靠文字教那些年收入都已經破千萬的人怎麼做比較正確,事實只是想安慰自己心裡不平衡的情緒
現實面就是根本不用管誰怎麼看你,當你心態超越他們時,時間拉長就會看到程度越拉越遠「心能轉境,則凡成聖;心被境轉,則聖成凡」
當人的心能夠控制環境,不受其影響,那麼原本平凡的人也能成就聖者
但如果心被環境所控制,那麼原本是聖者的人也會墮落為凡人
把人生力量的選擇主導權,轉回到自己正面的成長,就會有超凡的結果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