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文言曰爻辭: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名,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天,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格;飛龍在天,乃乎其天德;亢龍有悔,於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繼續講下去。跳出深水潭的龍沒有災禍。只要努力進取,知所進退的努力下去修德修業把握時機及時及地的努力。飛升的龍氣勢相同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同好而來,產生自己的德業風靡天下。位居高處得不到德行甚佳的君子作伴,一同治理天下,因此憂悶起來,想則必有悔恨了。
許多有德之人寧願潛藏起來也不願意與在上位者一起治理天下,在上位者四德不具或者缺一,也難以使人才相聚。有德之人寧願回歸鄉野,與百姓同樂,兢兢業業的教化百姓使之成為高尚的人格擁有高尚的人身生存下來,亦步亦趨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合乎天道之得者被挖掘出來,百姓歡喜,是謂見龍在天天下文明;若是無法發現有德之人,在上位者又無法行乎天德之道,即使有心治理天下,是謂亢龍有悔於時偕極。因此運用天德與乾道之卦實現天德,必見天道之理。
孔子對周文王的易經三申五令的說著乾卦的象徵,無外乎「王者善下」「大邦者下流」的意象在上位者的施政作為。時機未到,勿強行。四品德未達時,勿運作。這就是潛龍勿用,利見大人。天時地利人和,三道之行,四德之才,天地之始,天道運行,若是尚缺,在上位者無人輔佐,勢必產生悔恨。這就是亢龍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