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乾卦卦辭:元利亨貞。
象曰爻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本章繼續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創造萬物的宇宙終究還是立下規矩,為萬物統治者訂下一切行為標準,作為福澤蒼生的準則。在上位者需要有:「禮義仁慈」的胸懷,才能有禮儀仁智的四德之才來輔佐,四德兼具的然後才能搭配禮儀仁慈四德兼具的統治者,是乃天下完美組合。這是人道社會的元利亨貞。
天道規則如人道規矩,適時發揮必將潤澤天下。在上位者治理天下時時感到身邊擁有禮義仁慈四德之人少之又少,甚至覺得沒有這樣的人品之人可以在身邊輔佐自己一起治理天下,讓天下蒼生能夠安居樂業,在上位者深表感嘆與悔恨。這就是「亢龍有悔」。
身居鄉野,勤耕雨讀,造福鄉里,百姓愛戴,聲名遠播。儘管在上位者邀其出仕也不願意官品相護,寧可罷官回鄉,一介夫子流浪鄉孰教化百姓,深受萬民愛戴,品行高尚,四德兼具,此乃「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短短幾句爻辭卻意義深遠,不是我們現代人可以一次了解的。後世學者穿鑿附會,也有可能因為自己專攻的學術之業,或多或少有了偏頗的解釋,這不是什麼錯誤,只是易經講求聖人對聖人的治理之道來說,真正的方法就是中庸之道,天道運行,不偏不倚。也許有人會說天道不一定是中庸之道。是的,相信你提出了疑問,太陽和月亮不會同時出現,有星光沒有月亮,春、夏、秋、冬季節什麼時候改變秩序了?地震發生之後,一定有海嘯。海嘯什麼時候發生在地震之前?颱風或者具颶風一定會出現海嘯大浪,有改變過嗎?一定是先閃電再打雷,打雷之後狂風暴雨,這就是天道運行。人道之行也是一樣,要怎麼讓天下萬民擁護在上位者,一定是在上位者要先擁護天下萬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