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是我們共同的習慣
在翻開《你所不安的事,有九成都可以消除》之前,我腦海判定這又是一本教人「積極思考」或「快速解決焦慮」的常態雞湯。但讀著讀著,我發現它的語氣並不急躁,也不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懂得人生起伏的長者,輕輕地對我說:「你不需要那麼緊張,很多事其實沒那麼嚴重。」作者枡野俊明以禪的角度切入,提出人類七種難以擺脫的情緒癖性:不安、擔心、貪求、嫉妒、浮躁、虛榮、渴望認同。這些情緒不是錯誤,也不是要被消滅的敵人,而是我們長期習慣的心理模式。書中不斷強調,與其對抗,不如理解與共處。
我特別被「所有的擔心都是以後的事」這句話打動。它讓我意識到,自己常常陷入對未來的各種焦慮,卻忽略了當下真正可以行動的部分。這種焦慮不僅消耗自身能量,也讓人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作者提醒我們:不安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對未知的過度想像,而非現實本身。這種洞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未來的事情誰知道?
簡化,是對抗焦慮的溫柔方式
書中不斷提到「簡化生活」的重要性。這並不是要我們過著極簡主義的生活,而是提醒我們:很多不安,其實來自於過度的選擇、過度的慾望、過度的比較。枡野俊明以禪的觀點出發,鼓勵我們捨棄不必要的物品、關係與期待,回到生活的本質。他說:「真正的自由,是不被慾望綁架。」這句話讓我反思,自己是否常常因為想要更多、更好、更快,無形之中一直在和身邊的人比較,而陷入無止盡的焦慮循環。我開始嘗試簡化自己的日常:減少社群媒體的使用、刪除不必要的 生活App、重新整理居家空間(或許是另一種斷捨離),甚至在人際關係上,也開始學習不強求認同。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卻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與安定。書中提到「與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激勵」也是一種減壓方式。當我們不再追求所有人的認同,而是專注於與真正理解我們的人互動,那種情緒上的輕盈感,是無法用物質或成就替代的。
這本書並不提供快速解決焦慮的公式,而是一步步引導我們回到生活的核心。它不斷提醒我:不安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該停下來、該整理、該重新選擇的信號。這種溫柔的方式,比任何強硬的自我要求都來得有效。
與不安共處,是一種成熟的修行
這種態度,也讓我在面對創作與生活中的不確定時,更加從容。我開始學習在設計中留白,在寫作中容許模糊,在人際互動中保留空間。這些改變,不是因為我變得更強大,而是因為我開始懂得與不安共處。書中提到:「人生的煩惱,往往是因為我們太想控制一切」這句話讓我釋懷,原來放手也是一種智慧。
總結來說,《你所不安的事,有九成都可以消除》不是一本教你「變得更好」的書,應該是一本教你「如何好好活著」的書。它不斷提醒我們:你已經很好了,只是需要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焦慮與期待。這種溫柔而深刻的力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鬆一口氣,也讓自己減少了一些焦慮。
這本書是一封寫給焦慮者的溫柔情書,教你在不安中找到平靜的力量
#心理成長
#情緒管理
#焦慮舒緩
#自我療癒
#心靈雞湯
#人生整理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