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是你的工作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一開始就挑明了許多職場人不敢面對的事實:我們的不快樂,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工作本身不再適合我們。作者以心理學家的角度,拆解了五種常見的職場困境——身分危機、漸行漸遠、分身乏術、屈居第二、被低估的明星——這些情境不只是表面上的職場摩擦,更是深層心理需求未被滿足的反映。
我特別有感的是「分身乏術」這一章,描述了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扮演太多角色時,會逐漸失去自我認同與方向感。這種狀態不僅讓人疲憊,更讓人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份工作。作者指出,這些感受其實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的矛盾與焦慮非常相似——這個比喻讓我重新理解了職涯選擇的情感重量。
四步驟終結內耗——從自我覺察到行動
作者提出的四步驟轉職法,並不是傳統的「履歷技巧」或「面試話術」,而是從心理層面出發,幫助讀者釐清真正的職涯需求。
第一步是辨識不快樂的心理源頭,透過自我評估工具,找出讓你感到內耗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表面的壓力,卻忽略了背後的價值衝突。
第二步是描繪理想職涯樣貌,作者鼓勵我們去建立新的人脈,並在互動中詢問真正有價值的問題。這不只是「找工作」,而是「找生活模式」——你想過什麼樣的日子?你想和什麼樣的人共事?這些問題比「薪水多少」更值得去思考。
第三步是查證事實,確認理想職涯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這一階段強調的是「實地驗證」,而不是憑空幻想。
最後一步是設計履歷與面試策略,將前面三步的覺察與調查轉化為具體行動。這套方法不只是幫助你「找到工作」,而是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它讓我意識到,轉職不是逃避,而是一次次深度的自我整合。
重新定義職涯選擇權——從被動到主動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收穫是:職涯選擇權,其實一直都在我們手中,只是我們太習慣把它交給外部條件來決定。作者不斷提醒我們,真正適合的工作,會讓人情緒穩定、持續成長,而不是每天醒來都要「哄自己去上班」甚至是拖著那個疲憊的身體和心理去上班。
這本書不只是給想轉職的人看的,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每個職場人都能照見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你是否還在為一份不再讓你成長的工作耗盡心力?你是否在職場中不斷妥協,卻越來越不像自己?這些問題,書中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它提供了我們一些思考的框架與行動的路徑。我特別欣賞作者將職涯比喻為親密關係——我們對工作的感受,其實和對伴侶的感受一樣複雜:有期待、有失望、有矛盾,也有深層的渴望。
《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工作》是一部兼具心理洞察與實用策略的職涯指南。它不灌雞湯,也不販賣焦慮,而是誠懇地告訴你:你有選擇,你值得更好的工作與生活。
這本書是一面照見職場真相的鏡子,教你在混亂中找回自我、在選擇中重拾力量
- #職涯覺醒
- #轉職指南
- #心理自救
- #工作不是全部
- #人生選擇權
- #終結內耗
- #職場心理學
- #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