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隨筆|不只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職場隨筆|不只是》 —— J.N. Notes 導言 在職場,我們談薪水、升遷、績效、跳槽, 但背後往往還有焦慮、責任與生活。 這系列的文字,不只是寫工作,而是寫人心。 願我們都能在職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安穩。 -------------------- 目錄 升遷,不只是更高的位子 薪水,不只是帳戶裡的數字 跳槽,不只是比較薪水 團隊,不只是一起開會 壓力,不只是撐過去 溝通,不只是把話說完 會議,不只是流程 客戶,不只是合約 學習,不只是上課 離職,不只是離開 -------------------- 職場隨筆|升遷,不只是更高的位子 很多人最期待的,是主管對你說那句: 「恭喜,你升遷了!」 那一刻好像一切努力都有了回報。 但我常提醒自己:升遷,不只是更高的位子。 升遷帶來的,除了頭銜與薪水, 更是責任、團隊管理、目標壓力。 以前你只要顧好自己, 現在你要顧整個小組、甚至整個部門。 升遷不是一份禮物,而是一場壓力測試。 如果沒有準備好, 那張新名片可能帶來的不是喜悅,而是焦慮。 我曾看過同事升上主管後, 每天忙著救火、應付會議, 最後一句玩笑話:「升遷後,我更懷念以前的自由。」 那不是抱怨,而是真心。 真正能撐得住的,不只是業績, 還有能不能帶著人走得更遠。 所以,升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因為升遷,不只是更高的位子。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跳槽,不只是比較薪水 有人說,職場上沒有永遠的公司,只有更好的選擇。 所以我們談跳槽,第一個問題常是:「薪水多少?」 但跳槽,不只是比較薪水。 它也包含了學習的曲線、環境的適應、 以及人脈網絡的重建。 我認識一位同事,換到更大的公司,薪水翻倍, 卻花了一年才適應陌生的文化與流程。 而另一位則選擇去一家小新創,薪水略降, 卻在那裡找到更大的舞台和發揮空間。 跳槽的本質,不是數字的差距, 而是你想用「換位置」換到什麼樣的未來。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團隊,不只是一起開會 我們常說「團隊合作」, 但很多時候,團隊只是「一起開會」, 而不是真的「一起往前走」。 團隊,不只是開會報告, 而是能不能在彼此的差異中,找到互補。 有人擅長規劃,有人擅長執行; 有人敢冒險,有人會穩住節奏。 真正的團隊,是彼此拉一把。 一個人跌倒,不是旁觀,而是伸手。 會議結束後,行動能否落實, 才決定這是不是一個真的團隊。 所以,團隊不是名片上的組織名稱, 而是你能不能在其中感受到支持與責任。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壓力,不只是撐過去 職場上,每個人都有壓力。 有的人咬牙撐著,有的人默默消化。 但壓力,不只是撐過去。 它提醒我們: 是不是該調整做事的方法? 是不是該學著尋求幫助? 是不是該正視自己的極限? 我見過同事,長期加班,最後健康亮紅燈。 那時他才發現,壓力不是靠硬撐能解決, 而是要用「更好的方式」去承擔。 壓力,就像重量訓練。 適度能讓肌肉成長,過量卻會受傷。 我們要學的,是怎麼調整重量, 而不是假裝自己永遠撐得住。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溝通,不只是把話說完 很多人以為,溝通就是「我把話說完」。 但真正的溝通,不是說了多少, 而是對方理解了多少。 溝通,不只是表達, 還包含傾聽與確認。 一句「你覺得呢?」 往往比一場長篇大論更能打開對話。 我記得有個主管,會議上常常不多說, 只是點頭,然後問:「所以我們下一步是什麼?」 這句話,讓團隊立刻聚焦, 因為他關心的不是討論過程,而是能不能推進。 所以,溝通的價值,不在聲量, 而在於能否建立理解與共識。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會議,不只是流程 你參加過多少場會議? 有的會,從頭到尾只是在報告, 結束後大家卻不知道該做什麼。 會議,不只是流程。 它應該是讓團隊聚焦、釐清決策、分配任務。 如果沒有這三點,再漂亮的簡報,也只是形式。 我見過最有效的會議, 只有 30 分鐘,沒有投影片, 卻在白板上清楚寫下:誰做什麼、什麼時候完成。 會議不是把時間填滿, 而是把行動定下來。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客戶,不只是合約 簽下合約的那一刻, 看似是合作的開始, 但真正的挑戰在之後。 客戶,不只是合約, 而是關係的經營。 當對方信任你,願意長期合作, 那才是真正的價值。 我曾遇過一位業務, 每次客戶生日都會親手寫卡片, 這些小動作,讓客戶覺得「你不只是想成交」。 於是多年來,他的客戶幾乎不會流失。 合約是一紙文字, 信任才是一種力量。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學習,不只是上課 很多人把學習當作「上課」、「拿證照」。 但真正的學習,不只是坐在教室裡。 學習,是能不能把新知識用在實際問題上。 看一本書、聽一場演講, 若沒有轉化為行動,只是資訊的堆疊。 我記得有位學長,常說: 「學習最好的地方,不是講義,而是現場。」 每次專案,他都會把遇到的困難, 當成是學習的教材。 所以,學習不是一段課程, 而是一種態度。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職場隨筆|離職,不只是離開 有人說,離職就是「Say Goodbye」。 但離職,不只是離開公司, 更是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我見過有人離職後,還被前同事繼續推薦、合作; 也見過有人走得不歡而散, 結果人脈斷了,機會也少了。 離職,是一種態度。 它代表你怎麼看待過去, 也預示你怎麼迎向未來。 因為,離開不是結束, 而是另一段連結的開始。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 後記|不只是工作 寫完這十篇「不只是」,我發現: 職場裡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升遷、薪水、績效, 而是我們在這些挑戰背後, 能不能找到安心生活的力量。 願這些隨筆,能在你下班的路上, 陪你多想一步,少一點焦慮。 —— J.N. Notes #職場隨筆 #JNN #不只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嘉恩.隨筆|J.N notes
4會員
18內容數
有些房子,是用來住的;有些等待,是交不到鑰匙的。 我是嘉恩,一位習慣寫故事的人。這裡寫下建築現場裡的信任、交屋前後的沉默,以及社區日常中的選擇與疑慮。 故事不談公式,只談人心;不說熱鬧,而是記錄那些我們說不出口的焦慮與希望。
2025/08/18
嘉恩隨筆.卷三.四|寫給買房路上的你 用真實故事,陪你想清楚每一次與房子有關的選擇。 不只是買與不買,更是關於生活、承諾與安心感。 EP04|貸款,不只是核准 ── 問的不是銀行會不會借,而是你能不能安心還 很多人買房會這樣想: 「我出兩成頭期,剩下的就靠銀行貸款。」 彷彿只要貸款核准
2025/08/18
嘉恩隨筆.卷三.四|寫給買房路上的你 用真實故事,陪你想清楚每一次與房子有關的選擇。 不只是買與不買,更是關於生活、承諾與安心感。 EP04|貸款,不只是核准 ── 問的不是銀行會不會借,而是你能不能安心還 很多人買房會這樣想: 「我出兩成頭期,剩下的就靠銀行貸款。」 彷彿只要貸款核准
2025/08/18
嘉恩隨筆.卷三.三|寫給買房路上的你 不只是買與不買,更是關於生活、承諾與安心感。 用真實故事,陪你想清楚每一次與房子有關的選擇。 EP03|保證,不只是兩個字 ── 你聽見的未來,也要能寫進現在的合約裡 很多人走進接待中心的第一句就是問: 「這裡未來會不會漲?」 銷售人員很自然地回
2025/08/18
嘉恩隨筆.卷三.三|寫給買房路上的你 不只是買與不買,更是關於生活、承諾與安心感。 用真實故事,陪你想清楚每一次與房子有關的選擇。 EP03|保證,不只是兩個字 ── 你聽見的未來,也要能寫進現在的合約裡 很多人走進接待中心的第一句就是問: 「這裡未來會不會漲?」 銷售人員很自然地回
2025/08/11
EP02|簽名,不只是下筆 ── 簽下的不是名字,是對未來的答應 很多人買房時,最安心的一刻, 是看到自己在合約上簽了名字,心想:「總算定了,踏實了。」 但我常提醒朋友: 簽名,不只是下筆。 --- 簽太快的代價 買賣房子,最怕的就是「簽太快」。 有人怕錯過
2025/08/11
EP02|簽名,不只是下筆 ── 簽下的不是名字,是對未來的答應 很多人買房時,最安心的一刻, 是看到自己在合約上簽了名字,心想:「總算定了,踏實了。」 但我常提醒朋友: 簽名,不只是下筆。 --- 簽太快的代價 買賣房子,最怕的就是「簽太快」。 有人怕錯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有可能遇到推力,包含人際相處的挑戰、老闆/主管的領導風格不適應、工時與壓力議題、個人的成長空間受限、薪資遇到天花板等等。 由於我們假定自己已經汲取了現職工作的教訓與限制,並且將其設定為條件,用來篩選下個工作,以避開過往的教訓與限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Thumbnail
嘿,各位職場菁英和打拼族們!今天我們要來聊一個超級敏感又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薪水到底能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工作價值啊?這個問題可讓不少人糾結了!有人說「高薪才是王道」,也有人說「錢多事少離家近」才是人生勝利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Thumbnail
嘿,各位職場菁英和打拼族們!今天我們要來聊一個超級敏感又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薪水到底能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工作價值啊?這個問題可讓不少人糾結了!有人說「高薪才是王道」,也有人說「錢多事少離家近」才是人生勝利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Thumbnail
我只能將我多年在職場觀察到的現象,描繪讓你知道。希望你能夠從這些背景考量各自不同的企業經營中,找到一個讓自己穩定成長的方向。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 1111人力銀行 職涯系列,歡迎閱覽。職場,本來就是適者生存的環境。如何避免自己被當成工讀生,一直、一直、一直被低薪僱用呢?石頭哥提出驗證方式,試試看囉!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 1111人力銀行 職涯系列,歡迎閱覽。職場,本來就是適者生存的環境。如何避免自己被當成工讀生,一直、一直、一直被低薪僱用呢?石頭哥提出驗證方式,試試看囉!
Thumbnail
這東西應該是帳號初期第一篇出現的東西才是 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所以獻給了職場抱怨 之後可能也想朝分享職場瑣碎事為主題吧 畢竟我從大學實習含當兵到現在換了至少有......八份工作吧? 在傳統觀念上我鐵定是個不忠的員工 但嚴格說起來 我是藉由換工作來加薪水 一間公司待一段時間後 感受一下那個職
Thumbnail
這東西應該是帳號初期第一篇出現的東西才是 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所以獻給了職場抱怨 之後可能也想朝分享職場瑣碎事為主題吧 畢竟我從大學實習含當兵到現在換了至少有......八份工作吧? 在傳統觀念上我鐵定是個不忠的員工 但嚴格說起來 我是藉由換工作來加薪水 一間公司待一段時間後 感受一下那個職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四月,幾家歡樂幾家愁。以我任職的經驗,許多組織會選在這個時候公布晉升名單,通常也是年度調薪的起始月份。 僧多粥少、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總是職場不變的現實,因此,我聽到的心聲,尤以愁苦、悲憤、委屈占大宗。包括我自己,都曾泥足深陷過。
Thumbnail
四月,幾家歡樂幾家愁。以我任職的經驗,許多組織會選在這個時候公布晉升名單,通常也是年度調薪的起始月份。 僧多粥少、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總是職場不變的現實,因此,我聽到的心聲,尤以愁苦、悲憤、委屈占大宗。包括我自己,都曾泥足深陷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