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老師是我高中就確定了職志,直到現在教國文也教了十幾年。教完寫文發表,還莫名其妙地出了書。而這些都只源自一個鍾情:我真的很喜歡文學。
其中一位網友問,為什麼這麼喜歡這些老掉牙的東西?
我想用一句台詞回答。「文字,簡直就是奇蹟。」

大字不識的傭兵,忍不住詢問識字的少女:能讀書識字,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熱愛學習的少女,如此回答:文字就是奇蹟。
這是出自漫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中,我非常喜歡的台詞。
這是一部以「地動說」為主題的漫畫。中古世紀的歐洲,所有學術研討都以服務上帝為依歸,質疑教會的異端份子,都會被嚴刑拷打,甚至處以絞刑。
即使被通緝、拷問,依舊有學者繼承地動說的質疑,私下研究,記錄,書寫,出版,只為了將靠近真理的瞬間感動,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少女約蘭達喜愛數學與天文,對學術有著過人熱切,卻因性別只能擔任研究助理,她的研究成果不能掛名——因為「誰要看女人寫的論文?」
渴望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少女,卻生在識字便可能被視作女巫的時代。即使備受打壓,約蘭達依舊不改對求知的渴望。她是那麼虔誠的相信,文字是奇蹟:
「文字真的很了不起,只要會使用文字,就能超越時間和地點,可以為二百年前的訊息落淚,也可以為一千年前的傳說大笑。
我們的人生,都被困在這個時代裡,無法逃脫。但是,只有閱讀文字的時候,能夠聽到古時候的偉人向我開口說話。
在那一瞬間,我彷彿脫離了這個時代。
變成文字的思想,會永存於世,甚至可以不斷推動未來麽某些人。這種事,簡直就跟奇蹟沒什麼兩樣。」
讀到這段話時,我立即想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晉,也有一個人,在暮春慨嘆人生總是複製著讚嘆美好、失去美好的循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蘭亭集序」
同樣的感動,王羲之也曾感嘆過,相信著,他也相信,文字就是奇蹟,人類的核心問題始終未變,生老病死,愛恨嗔癡,求不得,棄不得,變得是科技,是制度,卻始終不是人心。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蘭亭集序」
我一直是文字奇蹟的信奉者,在每次和千百年前的人物對談時,
我可以發現,有些痛苦與寂寞不是只有我獨自承受;
可被激勵,確實有人能克制慾望,達到更高更遼闊的視野境界。
這些是我確實感受到的力量,就像《地》之中,仰望星空的天文家們,在星辰規律中感受上帝之美,並為自己能有「知」的思考賦能,感受上帝的恩賜。
如果這些研究者靠近真理的方式是仰觀天象,那我就是依靠文字。
人總是需要一些信念,甚至可名為信仰。以此建立自己的認同,形塑自己的原則,並決議每一次的岔路。
你有你的信念,我有我的方向,
一個能跨越千年留下的學問,必然有其可耐讀之處。但這個時代資訊過多,倉促的讓人來不及細嚼深思,卻又太急切的發表定見。
所以,每當國文教學再次被丟上前線,炮火質疑:
學古文有什麼用?
文白篇數該如何分配?
不讀XX就不能學得XX能力嗎?
這些砲火轟鳴的議題,我已不想爭論。這些論戰各有信念,當陷入二分法時,雙方辯手只是想質疑批判,爭出勝負。
可是這件事本來就沒有對錯的。
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實際證明,這是很美的,很貼近生活的。
而這,就是從課堂開始。從每一次的備課開始,以文學為主幹,擴展出歷史哲學思想社會學,外見社會,內觀自我。
從讓學生願意聆聽開始,我們用多數資料驗證,盡量建立作者立體維度,不要只輕易地從隻言片語,將無法為自己辯解的古人標籤化。
一次次的嘗試,我的田畝在教室。
比起不斷的與人爭論,大聲疾呼,我更願意用一種低眉順目,細水長流的堅持
直接從實務層面開始處理;
文字是奇蹟,但怎麼講解文字的感動,是必須不停鍛造的技術。
前天一群畢業的小羊回來,都是看完「地」的孩子們,師生嘰嘰喳喳的討論書中劇情,討論還不夠—— 一個女孩遞給我一張滿是心得的卡片,寫滿的對書中求知的感動。
「這部作品在科學之下還覆蓋一層屬於人文的感動,因為感動,所以書才會留存。
我想這也是老師您一直以來想帶給大家關於「為什麼要學國文?」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一個個沒有留名的,推動地動說的靈魂,讓我想到百年前曲水流觴後落筆的老者。
透過文字傳下的感動,在百年後的今天,因為看過,又再次跨越時空和他四目交會。
啊!文字果然是奇蹟啊!」
看到小羊卡片上寫的這段話,我很是感動
師生各自閱讀不約而同愛上同一段台詞,默契的聯想到蘭亭集序,已是難得相投的意氣。
而你為何會為這段話流淚?學生能懂。
他們懂,那正是你一直堅持在做的。
比起不斷的爭論,我更想做的,是回歸每一堂課,將感動用各種方式,用大量資料、戲劇、動漫、音樂,各種閃爍著感性與理性的思辨,形成「美」的瞬間,在課堂中傳遞。
爭辯疾呼固然有其意義,但我更想要另一種細水長流的驗證。
這輩子沒有文學,當然不會怎樣,這東西又不是陽光空氣水。
這世界美好的東西也很多,取捨萬殊,靜躁不同,我也不認為非文學不可。
但這就是我的世界,一個無可救藥的文字愛好者。
只要還有國文課,我就想讓這些發著光的東西漫天飛行;如果失去了教室,就換別的方式驗證。畢竟當他成為一種信念,生活無處不可見其光芒。
但如果在某個時刻,你會突然被文字所打動,或是被我的分享共情,
恭喜你,這就是文字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