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活動時,最常見的場景是自我介紹。
「我是某某公司的營運長。」
「我是財務長。」「我是事務長。」
一個個響亮的頭銜,聽起來氣場十足。於是我們下意識地肅然起敬。
但若換個角度問:
「貴公司年營收多少?」
「你個人的薪水是多少?」
場面往往瞬間靜默,因為這些數字,才真正映照出一個人所處的場域、接觸的規模,以及能力的定錨點。
我發現,頭銜再大,放到不同產業,代表的意義截然不同。
在外商專業職待上十年的人,年薪早已突破百萬;
台灣本土中小企業的總經理,年薪可能才八、九十萬。
「人」的差異,往往沒有那麼大,
差別的是他選擇在哪個池子裡比賽。
當你游在高利潤的科技業,起薪自然高;
而傳產逐漸找不到人,不是因為人變差了,而是產業環境本身已經失去吸引力。
到底是人塑造了環境,還是環境塑造了人?有時候,我們分不清因果。
有趣的是,薪水高的環境,競爭也激烈。
為了留在那個池子裡,你必須被迫成長、持續精進。
久而久之,你的能力才真的被逼出來。
這不是「你變好了才進去」,
而是「因為進去,才不得不變好」。
職場的修練題目,很多時候不在於「你有多努力」,
而在於「你選擇在哪裡努力」。
若你覺得自己已經游得很快,也許只是因為池子太小。
敢不敢跳出去?敢不敢換一個池子?
這,就是我們要不斷練習的勇氣。
預約1:1諮詢服務,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的生涯諮詢師專頁-俠客斐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