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力大減的一些觀察
近年在教學中,我常對高中生的表達能力感到汗顏。一個15、16歲的年輕人無法完整敘述一件事情的,更莫論表達個人意見及整合當中的論據。這不是個別科目的表現,而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大概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是社交媒體短影片文化的盛行,令孩子的專注力和忍耐力大減,加上短片無甚內容發展,自會削弱年輕人深度思考和完整表達的能力。至於這些孩子的家庭環境限制,家長未必能提供豐富的語言養分,於是,眼見學生每下愈況的表達力,不難讓眾教育工作者感到無力。
孩子的自我言語
另一邊廂,我觀察到好友的兩位小學生女兒——活潑、愛閱讀、愛說話——經常自言自語,我下意識地為這兩位小妮子感到欣慰。這兩位小女生,從生活瑣事到玩偶的安排,甚至做決定時,旁人總會聽到她們不斷的自我對話。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也是一個喋喋不休的女生,弟妹亦是如此。父母對我們的自我對話,從未刻意干預,而我的自我言語能力,經常發生在長途火車或巴士上,偶爾更會得到旁人稱讚我伶牙俐齒!還記得師訓時兒童心理學的教授說過:兒童言語和思維發展有不同階段。對!兒童來到高小時,總會自言自語,其實是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
自我言語的心理學解讀
自我言語(Self-talk)並非噪音,而是一種讓思維慢慢形成的聲音。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及後續研究都指出,自我言語是一個逐步「內在化」的過程,當中可分成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
第一階段:外顯自言自語(2-4歲的幼兒期)
第二階段:邊做邊說(4-6歲的學齡前期)
第三階段:自我調節、規劃(6-10歲的小學中高年級)
第四階段:轉化為內在言語(青春期後持續深化)
我回想自己在高小階段的經驗,那時是我自言自語最活躍的時期,及到中學階段,我就變成了沉默寡言而腦袋卻思緒紛飛的年輕人。這印證了自我言語非一蹴而就的,是思維發展一個必經的階段。
自我言語的重要性
自我言語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明顯的重要性。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自我提醒,以完成一些任務,最常見的是執抬玩具或在玩耍時達到一些目標。自我言語能提升專注力,在任務中規劃、反思與提醒自己。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質量高的自我言語與解難能力、創造力、情緒調節正相關,如在驚慌時的自我安撫、失敗時的自我安慰。更重要的是,語言本身是思維的工具,它作為「思維—語言—行動」的中介,與表達、寫作是息息相關的:孩子在腦中演練思路,將念頭說給自己聽,再轉化為文字,這不就是由言語思維到文字表達的展現嗎?換句話說,自言自語是寫作與完整表達的前身。
教育現場的啟發
作為中學老師,能親眼見證孩童自我言語發展的理論,也讓我反思自我言語與思維表達、寫作整合能力之間的關係。這次重新觀察到小朋友的自我言語現象,讓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思維表達於「腦中演練」。這套思維、語言機制逐步建立,是孩子未來表達與寫作的基礎,是人類心理、認知行為發展的天然機制。然而,在資訊知識爆炸、訊息表達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的,不只是會給出正確答案的孩子,而是能整合思考、表達觀點的靈魂。當時機錯失了,補救的功夫真的很吃力!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自言自語
當大人因孩子喋喋不休而感到困擾時,值得換個角度思考:自言自語不是惱人的事,也不是幼稚和「有問題」,而是孩童深層思考與完整表達的發展過程。至於如何讓自我言語伶俐的孩子,進一步培養成思維敏捷、表達清晰的獨立個體,絕對是一門學問。而前題是:老師與家長們應守護這份「聲音中的思維」,讓它自由地逐步內化,最終成為孩子思考寫作與人生表達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