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唐.杜甫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
-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此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時年五十歲。當時杜甫歷經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終於在成都浣花溪畔,在好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搭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獲得了一段相對安穩平靜的時光。
然而,這種安穩是脆弱的。杜甫此時並無官職,生活依然清貧,靠種菜、友人的接濟和一點微薄的收入度日。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享受著暫時的安寧與田園之趣,另一方面卻從未忘記國家的動亂和自身的抱負無處施展。《客至》題下原注有「喜崔明府相過」字樣。「明府」是唐代對縣令的尊稱。這位「崔明府」可能是杜甫的親戚或舊識。在杜甫僻居鄉野、門庭冷落之時,一位地位不低的老朋友特意前來探望,這讓詩人感到無比驚喜和溫暖,因而寫下這首充滿生活氣息的詩篇。
這首詩的意境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外部的幽靜與寂寞,二是內部的熱情與真摯。全詩以「客至」為核心,細膩地展現了詩人從等待到迎客、待客、乃至邀鄰共飲的整個過程,情感層層遞進,極富感染力。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酒酣耳熱之際,詩人興致愈高,他徵求客人的同意: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就隔著籬笆把隔壁的老翁叫來,我們一起喝盡這最後幾杯,如何?這是一個極其生動、充滿生活氣息的結尾。它將詩人的喜悅之情推向了高潮。這一「呼取」的動作,打破了詩的篇幅限制,讓畫面瞬間拓展,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高聲呼喚、鄰翁蹣跚而來、三人對飲暢談的熱鬧場景。這充分體現了杜甫性格中熱情、豪放和質樸的一面,也將田園鄉居生活中的人情味表現得極致傳神。
詩中蘊含的意境,是先抑後揚——從孤獨清寂到歡欣熱鬧。全詩的核心情感是一個「真」字:環境的真實、貧困的真實、歉意的真實、喜悅的真實和待客的真誠。正是這種毫無虛飾的真情實感,讓這首詩跨越千年,依然能讓讀者感受到那份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溫暖,成為杜甫詩集中別具一格的名篇。
註解: 肯念成白音了! khun3, 海涵!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