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鐵飯碗到跑單仔的故事
你會選擇哪一種人生?
A. 一份穩定到退休的工作,薪水不算高,但很安心。B. 一份隨時能換的自由工作,薪水可能暴漲,也可能忽然歸零。
🤔 想一想,你的答案可能和爸媽、甚至同齡的朋友都不一樣。
以前:鐵飯碗 🍚
爸媽那一代常說「鐵飯碗」。
那時候的生活像用磚頭疊的房子 🧱,規則清楚:
- 念好書 → 找穩定工作 → 買房成家。 雖然選擇不多,但至少未來大致可預測。
現在:液態人生 🌊
換到我們這一代,工作更像外送員跑單 🚴:
- 今天單子多就賺,明天平台改規則就大洗牌。
- 身份像便利貼,今天是工程師,明天可能變咖啡師。
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把這叫做液態社會:
一切都在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註:包曼提到的概念有許多面向,如道德倫理、社會秩序、人際關係、職業生涯、安全感,不僅止於工作
想想看 🧪
想像你在一條河上划船:
- 有人找到平穩水流,慢慢前進。
- 有人遇到暗流,拼命划卻原地打轉。
- 有人乾脆換到另一條支流,重新開始。
問問自己:如果是你,你現在在哪一種水流?
液態社會的三個特徵 🔎
- 不確定性:未來像天氣,晴雨不定。
- 身份流動:角色像貼紙,隨時換。
- 個人責任增加:風險更多落在自己身上。
這些不是個人失敗,而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正在「液化」。
小結 🌟
液態社會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也帶來焦慮。 我們像是在一條河上划船 🌊,自由流動,但也隨時可能被暗流吞沒。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 👉 社會為什麼會從過去的「固態」慢慢變成今天的「液態」? 是因為人心變了嗎?還是世界真的不一樣了? 下一篇,我們就來看看:液態化是怎麼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