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很多人以為,成為主體就是要掌握人生的一切,
讓自己變得更強、更穩、更堅定,像是一座不會被風雨動搖的山。
但我走得越深,就越發現主體不是你可以控制什麼,
而是你怎麼與「感受」「情緒」共處。
而是當感覺來臨的時候,你選擇怎麼對待它。
你可以用批判去否定,也可以用理解去容納,
你可以選擇從這個痛苦中逃走,
或是坐下來,看看它能不能告訴你一些你還沒有看見的事。
所謂的主體,其實就是這一刻:我可以痛,但我知道我還是主導;我可以哭,但我不再讓眼淚定義我;我可以迷惘,但我不會因此丟掉我的選擇權。
你有沒有發現,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的不是怎麼「聽感受」,而是怎麼「壓下來」。
從小我們就被爸媽說:「不要哭」、「不要那麼計較」,
所以我們學會難過的時候要說自己沒事,生氣的時候要先想對方感受;
嫉妒、脆弱、失落、害怕……那些比較「不好看」的情緒被貼上了負面標籤,
好像只要你有這些感覺,你就不夠好、修為不足、不夠圓滿。
但感受從來不是敵人,它們是靈魂的語言。
它們在反應你心裡有什麼一直沒有被看見的角落,
讓你知道在你之內還有什麼片段還在等待你擁抱。
真正的主導權,不是把它們趕走,
而是願意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份情緒是在提醒我什麼?
這份痛是不是其實代表某個渴望沒有被滿足?
這份憤怒是不是我靈魂的界線被踩到了?
如果你願意好好的看看它們,
那些你以為會把你淹沒的情緒,其實是通往主體的鑰匙。
然後你會慢慢發現一件事:你其實可以選擇怎麼使用這些感受。
不是壓抑,不是放任,不是吞忍、不是爆炸,
而是你可以有意識地,把情緒的能量導向你真正在乎的地方。
比如,你的悲傷不是軟弱,它可以是讓你更靠近自己、更柔軟地擁抱他人的通道;
你的憤怒不是破壞,它可以成為你為自己立下界線、保護真實的力量;
你的恐懼也不一定是退縮,它可能是在提醒你:「那裡還不夠安全,請你慢一點。」
這就是主導權:不是控制感受,而是選擇如何承載它、行動於它。
就像你不需要放棄愛才不會再被傷害,你只需要更清楚地知道什麼是愛,什麼不是。
主體的道路,不是走向「情緒乾淨」或「完美中性」,
你不需要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人,
而是你能不能不再讓情緒把你推著走、拉著走、逼著你做出反應。
真正的力量,不是沒有起伏,而是在起伏之間,你依然記得你是誰。
當你悲傷,你選擇靠近自己,而不是向外討一個擁抱來證明你不孤單;
當你憤怒,你不再壓抑,但你也不讓這股火燒光自己;
當你恐懼,你允許它存在,然後牽著它的手,一點一點往前。
你學會了不再用情緒去定義你是誰,
而是用你的回應方式,告訴這個世界:「我是誰」。
有時候,主導權不是靠轟轟烈烈的英雄式宣告,
而是你在日常裡一次次地,溫柔而堅定地對自己說:
「我知道我現在在痛,但我還在。」「我知道我又掉進懷疑裡了,但我會慢慢帶自己走出來。」「我知道我又想逃了,但我會先陪自己坐一下。」
主體不是終點,而是一種不斷選擇的方式,
你知道自己即使經歷風暴,也不會丟掉自己內在舵手的位置。
這樣的你,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被愛,
而是因為你願意承擔自己的生命,才真正開始擁有它。
所謂的靈性,不是你沒有情緒,
也不是你從此不再跌倒、崩潰、迷惘,
而是,你可以更誠實地看見自己。
你不再否認悲傷,不再壓抑憤怒,
不再用「我應該更高頻」的口號來逃避內在的真實。
你開始願意承認:我就是有情緒,我有害怕、有懷疑、有被遺棄的痛,
我會羨慕、會嫉妒、會不甘心......
但那都不是錯,那只是我。
真正的主體,不表示你要變得完美無暇,而是你終於不再對自己撒謊。
你願意把所有的感覺都帶回來,放進你的懷抱裡,讓它們不再流浪。
所有的修行,不應該用來逃避你的人性,
而是你會長出更多的愛,來陪伴自己這段仍在學習的生命。
於是你發現,主導權從來不是支配或操控,
而是這樣溫柔又堅定的自由-你可以感受一切,也可以選擇如何行走其中。
在這一刻,你才是真正的,在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