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的腦病治療嘗試】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嘗試對腦部進行手術——「頭骨鑽孔術」(trepanation)。考古證據顯示,古人會透過鑽孔緩解頭痛、顱內壓升高、癲癇甚至顱腦外傷帶來的症狀。 然而,隨著醫學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些症狀可能來自腦部惡性腫瘤。當時被稱為「腦癌」的疾病,往往在診斷後不久就奪走患者性命。
如今我們知道,大部分惡性腦瘤屬於 腦膠質瘤(glioma),這是一種起源於腦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腦癌的 80%。它具有高復發率與高致殘率,手術後仍容易惡化,因此被視為最棘手的癌症之一。

【19世紀的開端:病理與手術的突破】
19世紀中葉,病理學之父 魯道夫·維爾肖(Rudolf Virchow) 首次提出「神經膠質瘤」的概念。1884年,英國外科醫生 Rickman Godlee 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腦膠質瘤切除手術。雖然患者最初康復,但因手術後的感染與併發症,不到一個月便去世。
這些探索揭開了腦瘤治療的序幕,也促使外科、顱內壓管理技術逐步進步。到了19世紀末,腦部手術的早期死亡率已由 50% 降至 6%,為現代神經外科奠基。
20世紀以後,科學家逐步建立腦膠質瘤的分類系統。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79年推出第一版分類,迄今已更新至第五版:
- I級膠質瘤:多為良性,可透過手術完全切除。
- II、III級膠質瘤:具侵襲性,容易惡化為高級別腫瘤。
- IV級膠質母細胞瘤(GBM):最惡性,患者中位存活期往往僅 12~15 個月。
【放療與化療的引入:延長存活的第一步】
1950年代,放射治療開始被應用於膠質瘤,存活期比單純手術提升了一倍。 然而,即使採用積極的手術合併放化療,高級別腦膠質瘤患者的存活期仍不到1年,一直到1980年代,突破才逐漸出現。
【Temozolomide:打破僵局的「第一代明星藥」】
1980年代,英國阿斯頓大學 Malcolm Stevens 教授 團隊開發出新型化療藥 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
特點:
- 可口服,吸收快
- 能穿透血腦屏障(這對治療腦部疾病非常關鍵)
- 藥物結構穩定,副作用相對可控
1999年,基於臨床數據,歐盟與FDA先後批准替莫唑胺上市。到了2005年,放療合併替莫唑胺 成為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中位存活期提升至 14.6 個月;腫瘤切除徹底的患者甚至可達 18.3 個月。這一里程碑,正式開啟了「替莫唑胺時代」。
【標靶療法:多路徑嘗試的探索】
進入21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進展,科學家開始針對腫瘤特定基因突變與訊號通路開發標靶藥物。
🔹 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 Avastin)
作用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2009年獲FDA加速批准用於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是第一款獲批的膠質瘤標靶藥。
🔹 依維莫司(Everolimus, Afinitor)
抑制 mTOR 訊號通路,2010年獲FDA批准用於結節性硬化症相關腫瘤,也成為部分腦腫瘤的潛在選擇。
🔹 BRAF 突變靶向藥
在部分低度膠質瘤中,BRAF V600E 突變可透過 達拉非尼(dabrafenib)+ 曲美替尼(trametinib) 聯合療法治療,近年更被批准擴展至兒童低度膠質瘤。
【專屬標靶新藥的誕生:真正的「腦癌藥物」】
過去十年,隨著基因檢測普及,科學家發現多個與腦膠質瘤高度相關的突變,並開發出專屬靶向藥:
⚡ IDH 突變抑制劑 – Vorasidenib(Voranigo)
2024年獲FDA批准,適用於攜帶 IDH1/2 突變的 II 級膠質瘤患者。臨床數據顯示,患者病情穩定時間可長達 2 年以上,是25年來該領域的重大突破。
⚡ H3 K27M 突變抑制劑 – Dordaviprone(Modeyso)
2025年8月獲FDA批准,用於治療攜帶 H3 K27M 突變的瀰漫性中線膠質瘤患者。這是首個針對該突變的全身性療法。
這兩款藥物為膠質瘤患者帶來了「基因分型專屬治療」,也被視為精準醫療的重要里程碑。
【新興療法:從病毒到放射性藥物】
除了標靶藥物,其他新型療法也在崛起:
🔹 溶瘤病毒療法 Teserpaturev(日本核准)
透過病毒選擇性感染並殺死腫瘤細胞。
🔹 MET 抑制劑 伯瑞替尼(中國核准)
針對腦膠質瘤相關的 MET 基因異常。
🔹 放射性偶聯藥物 TLX101
由 Telix Pharmaceuticals 開發,結合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與 LAT-1 蛋白靶點。臨床試驗顯示,復發性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中位存活期可延長至 32.2 個月,接近傳統治療的三倍。
【距離「治癒」還有多遠?】
目前,FDA已批准至少 8 款與腦膠質瘤相關的療法,多數為標靶藥物。但挑戰依然巨大:
- 腦膠質瘤高度異質性,突變多樣,治療需個體化。
- 血腦屏障限制了藥物進入腦部,降低了療效。
- 腫瘤復發率高,仍缺乏長效、根治性方案。
然而,近400款新療法正在全球臨床試驗中,包括小分子、免疫療法、放射性藥物、合成致死策略等。這意味著,在未來10年,腦癌治療可能會迎來更多突破。
【總結】
過去從「活不過1年」到今天存活期延長3倍,腦膠質瘤治療已經取得了跨時代的進展。 儘管「治癒」仍是遠大目標,但隨著標靶藥物、基因治療、放射性偶聯藥物與免疫療法的湧現,這場與腦癌的戰爭正在被改寫。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