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許律師將從大連工業大學以「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為由,擬開除女學生事件談起,檢視校方以「公告送達」名義,卻淪為社會公審的荒謬現象。深入解析「送達」的法律意義,指出正當程序如何保障當事人防禦權,同時揭露「有損國格」這種抽象道德規範如何與國家意識形態結合,演變成打壓個人自由的工具。再從臺灣「善良風俗」與通姦除罪化的經驗出發,對比中國制度中的性別不平等與國族歧視,反思當道德被國家壟斷時,社會將如何陷入不自由。

新聞事件
2025年7月,大連工業大學公告擬開除一名女學生學籍,理由是其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
事件起於2024年12月,一名烏克蘭電競選手在粉絲群中發佈與該女生的合影,引發網路爭議。校方未解釋如何確認影像身份,亦未回應為何事隔數月才公告。中國媒體在未訪問當事人情況下,報導並擴散其姓名與私生活細節,引發「蕩婦羞辱」與侵犯隱私的批評。本集重點
- 校方以「公告送達」代替正式通知,將程序保障變成社會公審。
- 法律上的「送達」旨在保障當事人防禦權,而非製造羞辱。
- 送達方式各有層級,公示送達應屬最後手段而非首選。
- 「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顯示抽象道德規範與法律結合的危險。
- 「有損國格」比「善良風俗」更模糊,極易被政治化利用。
- 南非《不道德行為法》歷史證明,異族通婚禁令本質是制度性歧視。
- Trevor Noah 的故事揭示跨族群愛情如何成為政權的恐懼。
- 臺灣釋字第666號強調:善良風俗不能凌駕基本權利。
- 許宗力大法官提醒:國家不能把多數人的道德觀強加於所有人。
- 國族主義將女性身體視為民族象徵,造成女性更易受處分。
- 臺灣通姦除罪化(釋字第791號)確立兩性平等的司法典範。
- 抽象道德規範一旦入法,最終往往淪為壓迫女性與少數群體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