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put >-------->[[ 讀書心得 × 視覺筆記 × 個人成長 ]]<--------< out put
:
📌 閱讀{N}次方 × 我的視覺塗鴉筆記:https://naan.pse.is/5wzpz9📌 閱讀{N}次方 × 一起聽讀好書 Bar:https://naan.pse.is/5wzpzw
我們越追逐,卻越感到空虛。
有沒有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即時滿足」?
無聊時滑個短影音,馬上被演算法推送一堆笑點;想買東西,點兩下就能隔天到貨;晚上追劇,不知不覺看到凌晨。
問題是,我們活在一個多巴胺被塞到滿的時代,快樂看似近在咫尺,卻又越來越難真正感受到。
這正是安娜‧蘭布克醫師在《多巴胺國度》一書中想提醒我們的:「愉悅與痛苦,其實是綁在一起的。」
為什麼快樂越來越難?
為什麼有些明明是「享受」,卻會讓人越來越累?滑手機、追劇、吃甜食,當下確實舒壓,但後面常跟著焦躁與失落。
想像大腦有一個天秤,左邊是快樂,右邊是痛苦。
當你大口吃下一份炸雞,天秤會瞬間往「快樂」傾斜。可是過沒多久,為了恢復平衡,大腦會壓回「痛苦」那端——於是你覺得膩、疲倦,甚至有點罪惡感。
這就是所謂的 「爽痛平衡」。
更糟的是,當我們一次次追逐刺激,大腦會變得「遲鈍」:一杯珍奶不夠開心,要兩杯才行;一集追劇不夠爽,要一口氣刷完整季;滑手機 5 分鐘變成 1 小時,卻還是空虛。
快樂越來越「貴」,因為我們不斷把它透支。
如何跳脫慾望陷阱?
《多巴胺國度》不是要我們丟掉所有樂趣,而是提醒:快樂和痛苦不是敵人,而是一組共生的天秤。
我們能做的,是幫大腦「reset」。
幾個簡單的方法:
1. 小型斷捨離
- 選一天不滑社群、不喝含糖飲料、不打電動。
- 剛開始會不自在,但隨著大腦退敏,簡單的聊天或散步就能帶來滿足。
2.自設界線
- 選一天不滑社群、不喝含糖飲料、不打電動。
- 剛開始會不自在,但隨著大腦退敏,簡單的聊天或散步就能帶來滿足。
物理:把零食鎖進櫃子、睡前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
時間:11 點後斷網,避免看劇看到天亮。
範圍:只看「清單裡」的劇,而不是什麼都追。
3. 練習「自願的不舒服」
- 跑步時多撐 5 分鐘、嘗試冷水澡、挑戰一個困難任務。
- 短暫的痛苦,其實能讓快樂的敏感度恢復。
生活裡的 reset 範例
- 上班族:通勤不滑手機,改聽 podcast,讓大腦專注。
- 學生:先專注寫功課 25 分鐘,再玩手機,而不是邊做邊分心。
- 親子:小孩愛玩平板?用「完成家務換半小時遊戲」取代單純禁止。
- 個人成長:與其熬夜追劇,不如挑戰早起去運動,感受自然的快樂。
快樂,不是追來的,是感受來的
《多巴胺國度》提醒我們:快樂不是不斷往外追,而是要學會重新感受「簡單的事」。
當我們忍住一點不適、拉開與慾望的距離,快樂會更耐用、更真實。
就像書裡說的:「痛與快樂,就像盪鞦韆的兩端,只有允許自己擺向痛的一邊,才能真正回到快樂。」
結語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是:快樂不是問題,無止盡的追逐才是問題。在這個縱慾的時代,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如何得到更多快樂」,而是「如何與痛苦共處」。
這讓我開始練習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其急著找「更刺激的事」,不如慢慢習慣「不刺激的平凡」。
當我能安心坐在咖啡館裡讀一本書,或靜靜散步而不覺得無聊時,我才真正感覺自己在掌控生活。
如果你也曾被慾望困住,不妨給自己一次 reset 的機會。因為真正的幸福,也許就在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簡單」。
: )
| |||||| | |||| ||| 喜歡我的內容請給予讚賞支持【追蹤➕收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