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職場與生活中,談判幾乎無所不在。薪水、情緒價值、資源分配,甚至連小孩哭鬧要喝奶,都是一種「談判」。很多人以為談判是技巧,但其實它更是一種綜合行為:是是局、決策、妥協、演出。

1. 談判其實是本能
老師曾舉例:嬰兒一出生就會「哭」。這就是本能的談判方式,藉由表達需求,引導對方做出反應。所以談判不是學來才會,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我們是需要被鍛鍊。
2. 談判 = 溝通 + 決策
- 溝通:交換資訊、理解對方需求。
- 決策:在過程中做選擇,而不是最後才拍板。
兩者是動態循環,邊談邊判。
3. 妥協與談判是一體兩面
表面上是強硬的桌上交鋒,底下卻可能是利益交換與微妙平衡。妥協不是失敗,而是另一種「策略」。
4. 態度就是談判的隱形籌碼
- 派誰來談,代表對方的重視程度。
- 有時候讓對方等待、惱怒,反而能引導他做出退讓。
- 態度可以演,這就是談判的「戲劇性」。
5. 時機有時比條件更重要
- 在對方卸下心防的時候談
- 在對方亮出底牌的時候談
- 在對方脆弱的時候談
6. 談判需要看清「局」
商場政壇上的談判ex:大型採購案、政黨選舉,往往牽涉多方角色:談的人未必能決策,拍板的人不一定在場。如果沒有摸清脈絡,就會誤判,做錯決策。
談判高手,往往不是話術最強,而是最會讀懂「局」。
結語
談判是局勢的博弈,是不斷決策的過程,是必要的妥協,更是精心設計的演出。
在職場裡,談判不只是為了只求自己贏,而是為了讓「雙方」都能走向更好的結局,這才是最完美的談判。
在不管人生甚麼位置談判永遠是會發生在生活中的,所以學習好談判是每個人必修的一堂課。
來源:podcast
【職涯診所】 EP532【主管偷偷學】一千萬台幣的談判課! 談判是局,是決策,是妥協,更是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