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評審委員會仔細讀完每一頁計劃書,逐字逐句打分。
但實際上,評審手上常常有十幾份案子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審查,能花在你這份計劃書的時間有限。 所以評審最在意的,往往不是格式或文筆,而是幾個關鍵問題。
評審腦袋裡的 5 個核心問題
1.這案子為什麼要做?(政策價值)
- 是否符合當前政策方向?
- 是否有數據或趨勢支撐?
👉 如果不能跟政策對齊,分數再高也難通過。
2.你真的做得成嗎?(執行能力)
- 團隊是否有人力、專業背景與執行經驗?
- 是否有明確時程、KPI 與風險控管?
👉 評審在想:交給你們會不會半路卡關?
3.為什麼要選你,而不是別人?(差異化)
- 你們的核心能力、技術專利、成功案例是什麼?
- 是否有政府專案履約紀錄,能證明可信度?
👉 履約經驗 = 風險降低,是最有力的背書。
4.這個計劃能帶來什麼?(效益與影響)
- 除了完成工作,能否帶動產業、創造就業、促進區域發展?
- 是否有長期發展性,而不是一次性消耗?
👉 評審在想:投這筆錢,值不值得?
5.內容有沒有一看就懂?(清晰表達)
- 敘述是否清楚、邏輯是否完整?
- 簡報與口頭說明能否在 5–10 分鐘內打中重點?
👉 評審沒耐心,也沒義務幫你找重點。
小結
評審最在意的不是你能「寫得多漂亮」,而是能否回答這五個問題:- 為什麼要做?(政策價值)
- 做得成嗎?(執行能力)
- 為什麼是你?(差異化/履約經驗)
- 能帶來什麼?(效益與發展性)
- 是否一看就懂?(清晰表達)
AI 工具可以幫忙生成文字,但這些問題,只有對產業與政策的理解,才能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下一篇預告:
我會分享 「承辦怎麼想?與窗口溝通的藝術」 —— 為什麼有些案子文件很漂亮,卻在承辦那一關卡住?
#政府計劃 #評審思維 #計劃書撰寫 #專案管理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