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寫計劃書時,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一種是「內容太空泛」,另一種是「資料堆積太多」。 其實,計劃書的本質就是:能不能回答評審真正想知道的問題。
我把它整理為 三大主軸,九個必答問題。
主軸一:政策連結(Why — 為什麼要做?)
- Q1:這個計劃如何呼應政府政策?
是否對齊當前政策主軸?是否能引用具體政策文件? - Q2:是否有數據與趨勢支撐?
有無統計數據、產業報告、趨勢觀察,證明這個需求的真實與迫切? 👉 評審在想:這案子做了,能不能回應時代趨勢與政策需求?
主軸二:可行性設計(How — 怎麼做到?)
- Q3:構想與創意是否具體可行?
能不能落地,不只是漂亮的願景? - Q4:人力配置是否到位?
角色分工與專案經驗,是否支撐執行? - Q5:效益能否衡量?
KPI、時程與風險控管是否完整? 👉 評審在想:這案子能不能「做得成」?
主軸三:影響力與價值(What — 帶來什麼?)
- Q6:公司核心能力是否匹配?
是否有專業背景、技術優勢? - Q7:是否有可信背書?
成功案例、專利技術、獎項、合作經驗,或 政府專案履約紀錄。 - Q8:能帶來什麼長期發展性?
是否能持續擴展,或與未來產業/政策接軌? - Q9:是否能振興經濟或創造產業價值?
就業、產業鏈、區域發展,是否有清楚描述? 👉 評審在想:這案子不只是「完成」,而是能不能「帶來更大的影響」。
小結
計劃書要回答的不只是「我能不能做」,而是:- Why → 政策、數據、趨勢支撐
- How → 構想、人力、可行性
- What → 能帶來的效益、發展性、經濟影響
AI 工具可以幫我們整理資料與數據,但真正能打動評審的,往往是「宏觀 + 落地」的結合。
下一篇預告:
我會分享 「評審最在意的問題是什麼?」,帶你走進委員思維,理解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決定「要不要給分」。
#政府計劃 #計劃書撰寫 #專案管理 #AI #政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