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大戰略篇)(1)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倘若總統院長身邊就有,懂的立委也多,就沒有可以唬過去的空間。問題來了,總統身邊的幕僚為何會找懂軍事的擔任?立委助理又為什麼請了幾個參與過軍工的人去當?有票啊,民眾懂,聽你講就知道有效沒效,願意投給真正做實事的人,那政治人物就有充分的動機去找專家處理。沒票,民眾也不懂,就是官大學問大,我們永遠看各政黨小編做文宣,宣傳自己有超強大的軍事團隊。而各黨的軍事專業團隊,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膝蓋想也知道,這到底怎麼回事。

最後一篇,要來談綜合的國際關係,也是俗稱的大戰略。

這不難懂,所謂的大戰略就是國策,台灣在經濟上南向就是一種國策,只是不敵中國的磁吸。問題不是南向風險分散策略輸給西向磁吸低價策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想要的,也會跟其他國家想要的衝突,衝突該怎麼處理?合作、戰爭、讓利等等,不管哪一種處理,都會環環相扣。

這是談論大戰略最麻煩的地方,由於我們探討一個區域關係時,通常要有一個前提錨定,避免發散式討論,而結果出來後,媒體喜歡節錄聳動的部分,闢謠的人又少,造成全世界,不僅僅是台灣,民眾都有找尋簡單解釋的偏好。


二次波灣戰爭的戰略意義:壓制伊朗

我們就從最麻煩的大國戰略開始,由於牽涉的國內勢力更多,大國內部會將成本外部化。以第二次波灣戰爭為例子,美國入侵伊拉克的長程目標,在2003年的時候,是放在區域勢力重整,短程目標才是解除伊拉克武裝,用武力威懾周邊。

但媒體的說法,多數人的想法,美國是為了石油才去打伊拉克,加上小布希家族經營的事業,此說法風行一時。

若我們把2003年的中東狀況攤開來看,伊拉克內部是分裂的,海珊政權已經控制不了各大部族,加上伊朗跟什葉派的關聯,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諸國是有擔心的道理。再把視野擴大到以色列周邊,可說是處在穩定與不穩定中間的狀態。把話說直接點,伊朗2003年初核電廠提煉出核彈的原料「鈾」,美國就在這時候入侵伊拉克,考量到情報系統的前置作業,幾乎可以肯定二次波灣戰爭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了防範伊朗成為區域核武強權。

再把中東發生的大事時序拉出來看,不難看出美軍進入伊拉克駐紮後,伊朗發展核武與擴張的氣勢瞬間就低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代理人戰爭,哈瑪斯活動更加熱烈,於2006年取代法塔赫在加薩建立根據地。2005年黎巴嫩政局不穩,總理遭到暗殺,06年真主黨就向以色列發射火箭,07年清剿黎巴嫩內的巴勒斯坦法塔赫組織,08年真主黨發起另一次黎巴嫩內戰。

2011年美軍撤出伊拉克,沒有幾年就形成政治真空,伊斯蘭國坐大,敘利亞內戰,以色列頻頻遭受哈瑪斯火箭襲擾,每一則事件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伊朗的影子。先不論是否為陰謀論,伊朗確實在美國於伊拉克戰爭中的這些年,降低了公開介入中東政治的次數,然而附屬勢力、代理人屢屢挑起爭端,卻是明擺的事實。

核武受挫卻從國際關係獲利,伊朗有失有得

就此角度來看,伊朗在經濟上受到的打擊很大,但在國際政治上卻能獲得相對大的利益,與俄羅斯、中國取得大量貸款、武器技轉,副作用則是國內的世俗派與宗教勢力針鋒相對。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55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6.1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冷戰轟然而止,這是一般人的印象,其實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前,每年都有驚濤駭浪的事件,所以是誰給與大家一種冷戰是突然結束的錯覺?這就是各位可以深思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2025/08/24
冷戰轟然而止,這是一般人的印象,其實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前,每年都有驚濤駭浪的事件,所以是誰給與大家一種冷戰是突然結束的錯覺?這就是各位可以深思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2025/08/19
最後,投機世代被忽略到這樣,或是被認為不應該稱呼某些人投機世代,因為這是一種歧視,具有偏見。 有道理嗎?沒,似是而非。
Thumbnail
2025/08/19
最後,投機世代被忽略到這樣,或是被認為不應該稱呼某些人投機世代,因為這是一種歧視,具有偏見。 有道理嗎?沒,似是而非。
Thumbnail
2025/08/17
冷戰後的格局,要先從冷戰前的矛盾下手,才會明白為何主要國家,自蘇聯解體後的行為走向。如果沒有回望過歷史,多方面回望歷史,多軸線回望歷史,就會陷入近年重新詮釋歷史的進步狂潮之中,不可自拔。
Thumbnail
2025/08/17
冷戰後的格局,要先從冷戰前的矛盾下手,才會明白為何主要國家,自蘇聯解體後的行為走向。如果沒有回望過歷史,多方面回望歷史,多軸線回望歷史,就會陷入近年重新詮釋歷史的進步狂潮之中,不可自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總統的專屬職權在於國防、外交、兩岸,詳見於中央政府組織 如果兩岸觀光已經屬於政治溫度計,那麼毫無爭議是總統說了算,真的留一半、賭一半吧 ■要在投資專欄中談政治,首先是與投資主題相關,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觀察能力,不然貽笑大方 □訊息太多無助於解釋問題,各方不過想表達立場及爭取話語權,卻常被當成結論
Thumbnail
總統的專屬職權在於國防、外交、兩岸,詳見於中央政府組織 如果兩岸觀光已經屬於政治溫度計,那麼毫無爭議是總統說了算,真的留一半、賭一半吧 ■要在投資專欄中談政治,首先是與投資主題相關,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觀察能力,不然貽笑大方 □訊息太多無助於解釋問題,各方不過想表達立場及爭取話語權,卻常被當成結論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