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總統院長身邊就有,懂的立委也多,就沒有可以唬過去的空間。問題來了,總統身邊的幕僚為何會找懂軍事的擔任?立委助理又為什麼請了幾個參與過軍工的人去當?有票啊,民眾懂,聽你講就知道有效沒效,願意投給真正做實事的人,那政治人物就有充分的動機去找專家處理。沒票,民眾也不懂,就是官大學問大,我們永遠看各政黨小編做文宣,宣傳自己有超強大的軍事團隊。而各黨的軍事專業團隊,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膝蓋想也知道,這到底怎麼回事。
最後一篇,要來談綜合的國際關係,也是俗稱的大戰略。
這不難懂,所謂的大戰略就是國策,台灣在經濟上南向就是一種國策,只是不敵中國的磁吸。問題不是南向風險分散策略輸給西向磁吸低價策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想要的,也會跟其他國家想要的衝突,衝突該怎麼處理?合作、戰爭、讓利等等,不管哪一種處理,都會環環相扣。
這是談論大戰略最麻煩的地方,由於我們探討一個區域關係時,通常要有一個前提錨定,避免發散式討論,而結果出來後,媒體喜歡節錄聳動的部分,闢謠的人又少,造成全世界,不僅僅是台灣,民眾都有找尋簡單解釋的偏好。
二次波灣戰爭的戰略意義:壓制伊朗
我們就從最麻煩的大國戰略開始,由於牽涉的國內勢力更多,大國內部會將成本外部化。以第二次波灣戰爭為例子,美國入侵伊拉克的長程目標,在2003年的時候,是放在區域勢力重整,短程目標才是解除伊拉克武裝,用武力威懾周邊。
但媒體的說法,多數人的想法,美國是為了石油才去打伊拉克,加上小布希家族經營的事業,此說法風行一時。
若我們把2003年的中東狀況攤開來看,伊拉克內部是分裂的,海珊政權已經控制不了各大部族,加上伊朗跟什葉派的關聯,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諸國是有擔心的道理。再把視野擴大到以色列周邊,可說是處在穩定與不穩定中間的狀態。把話說直接點,伊朗2003年初核電廠提煉出核彈的原料「鈾」,美國就在這時候入侵伊拉克,考量到情報系統的前置作業,幾乎可以肯定二次波灣戰爭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了防範伊朗成為區域核武強權。
再把中東發生的大事時序拉出來看,不難看出美軍進入伊拉克駐紮後,伊朗發展核武與擴張的氣勢瞬間就低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代理人戰爭,哈瑪斯活動更加熱烈,於2006年取代法塔赫在加薩建立根據地。2005年黎巴嫩政局不穩,總理遭到暗殺,06年真主黨就向以色列發射火箭,07年清剿黎巴嫩內的巴勒斯坦法塔赫組織,08年真主黨發起另一次黎巴嫩內戰。
2011年美軍撤出伊拉克,沒有幾年就形成政治真空,伊斯蘭國坐大,敘利亞內戰,以色列頻頻遭受哈瑪斯火箭襲擾,每一則事件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伊朗的影子。先不論是否為陰謀論,伊朗確實在美國於伊拉克戰爭中的這些年,降低了公開介入中東政治的次數,然而附屬勢力、代理人屢屢挑起爭端,卻是明擺的事實。
核武受挫卻從國際關係獲利,伊朗有失有得
就此角度來看,伊朗在經濟上受到的打擊很大,但在國際政治上卻能獲得相對大的利益,與俄羅斯、中國取得大量貸款、武器技轉,副作用則是國內的世俗派與宗教勢力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