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次與企業主的討論中,常聽到他們開始帶入一個思考:「現在科技發展這麼快,如果能把 AI 放進流程裡,應該能節省很多時間,將人力釋放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樣的對話裡,隱含著一種樂觀期待——好像找到一個新的槓桿,能讓公司跳脫原有的限制,跑得更快、更有效率。
但,當把鏡頭轉向內部夥伴時氛圍卻截然不同。
茶水間或小組會議裡,時常聽見半開玩笑的話:「以後這些工作有 AI 就可以做了吧,公司還會需要這麼多人力嗎?」又或者有人低聲嘀咕:「學這些工具真的有用嗎?會不會還沒學熟,又有新的東西出來了?」這些話裡帶著揶揄、自嘲,卻也透露出焦慮與抗拒。於是,在同一家公司裡,AI 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對話:對管理者,它是機會;對員工,它卻是威脅。

不同位置,看見的風景也不同
這樣的落差,其實是職場上再典型不過的場景。
對企業主而言,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潛在的競爭優勢。如果能搶先應用,就能壓縮成本、縮短時程,甚至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環境裡,這些優勢往往是生存關鍵。於是,他們對 AI 的感受是「我要趕快抓住」。
然而,對夥伴們而言,科技的出現常常代表熟悉的工作型態將被改寫。過去花費多年累積的專業與經驗,可能在一夕之間被壓縮或取代,這不只影響工作安全感,更動搖了自我價值認同。於是,同樣的一項技術,在管理者的語境裡是「希望」,在基層的語境裡卻變成「威脅」。
這背後其實隱含一個深層現象:焦慮並不是因為 AI 本身,而是來自於「我還能不能跟得上」。
焦慮不是新鮮事,但這次更急迫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集體的職場焦慮。
當年網際網路興起,許多傳統產業憂心自己會被淘汰;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許多品牌因此措手不及;數位轉型浪潮,更迫使中小企業重新審視商業模式,否則就會落後。
但我們後來發現,真正被淘汰的,往往不是「不會馬上用工具」的人,而是「不願意更新思維」的人。那些願意嘗試、願意摸索的人,即使一開始不熟悉,最終還是能找到新的立足點。
AI 也是如此。它更像是一個放大器。
當一個人選擇抗拒,焦慮就會被放大;但如果一個人選擇學習,能力就會被放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覺得 AI 是「搶飯碗的怪獸」,而有人卻把它視為「讓自己變強的外掛」。差別從來不在 AI,而在於心態。
AI 的角色:不是取代,而是升級
很多人面對 AI 的第一直覺是:「它會不會讓我失業?」這樣的想法能理解,但問題在於,如果始終停留在恐懼裡,那麼行動就會停滯,結果真的把自己推向邊緣。若能把視角拉遠,就會發現 AI 更多時候不是要「消滅」角色,而是要「升級」角色。
舉例來說,
它能幫助省去繁瑣的重複性工作,像是報表製作、資料整理、文件摘要;
它也能拓展知識邊界,讓人能快速接觸到原本要花數天甚至數週才能蒐集的資訊;
它能降低試錯成本,無論是在行銷企劃、產品設計或策略推演上,都能快速模擬出多種情境,讓人更快找到方向。
這些應用,並不是要讓「人」消失,而是讓「人」能把精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例如判斷、策略、溝通、創新。AI 在做的,是替我們清掉那些「阻礙前進的小石子」,讓我們更快跑到該站的位置。
真正的問題不是「AI 能做多少」,而是「我能不能善用它,讓自己不可替代」。
焦慮的轉折點
如果說焦慮有什麼價值,那就是它提醒著我們:現有的能力,也許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這時候,選擇的態度,將決定未來的走向。
第一,把 AI 視為工具,而不是敵人。 工具永遠只是工具,決定它能發揮什麼價值的,始終是人。
第二,把焦慮轉化為行動。 與其在心裡演練最糟的劇本,不如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哪怕是從最小的應用開始。
第三,學會問更好的問題。 不再糾結於「AI 會不會取代我」,而是思考「我能怎麼利用 AI,讓自己在職場上更不可替代」。
這三個方向,正是把焦慮轉化成推進力的關鍵。
AI 的浪潮正在推進,沒有誰能完全迴避。它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面映照選擇的鏡子。當我們選擇停留,它就反射出不安;當我們選擇升級,它就反射出新的可能。
最終淘汰人的,不是 AI,而是停滯不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