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 LINE 跳出一則訊息,是之前帶過的一位小夥伴。他說:「我好像卡住了,能不能和你聊聊?」
隨著公司逐漸擴張,他感覺到氛圍已經不同了。過去熟悉的同事慢慢離開,決策品質也讓他覺得不再穩定。 每天的工作,像是不斷補位就是首要,但卻沒有因為這些努力而獲得肯定或那一聲謝謝。 那種「我好像只是被動撐著局面」的感覺,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走向下一步。
於是,他一條一條地把可能的方向做沙盤推演;可是每條路推演到最後,似乎看起來都還是沒有篤定要往哪個方向去的標準答案。提問的同時,也是梳理的開始
我們坐下來喝咖啡,當下我並沒有急著給他答案。反而是在過程中,不斷拋出問題: 「如果走這條路,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如果選擇留下來,你期待自己能得到什麼?」
這些問題像是一面鏡子,讓他在回答的同時,也慢慢理清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聊著聊著,突然拼湊出了一個全新組合,而這組合正是原本選項的綜合版,那一瞬間,他的眼神亮起來,語氣中帶著驚喜,甚至興奮地伸出手和我擊掌。
為什麼這次不同?
情緒過後,他安靜了一會兒,接著問我:「為什麼以前你總是提醒我要換位思考,學著調整自己,繼續待著,但這次卻是鼓勵我去闖呢?」
我笑了笑,回答他:「判斷點其實很簡單。如果你只是因為情緒想走,那答案就是:留下來練功。 但如果你已經能清楚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甚至能規劃藍圖與後續步驟,那答案就是:去闖吧!」
因為沒有一間公司是完美的。如果只是因為遇到碰撞而離開,那麼到了下一個地方,依然會遇到同樣或是新的問題; 但如果你是帶著清楚的目標與計畫去走,那麼跨出去的那一刻,才會真正打開新的可能。
沒有完美答案,只有實踐的選擇
職場的選擇從來不會有完美解答。
我們都希望能等到「確定的時刻」再出手,但現實是沒有誰能替你驗證答案,唯一能做到的方式就是:自己去走一遭。
當你願意承擔風險,不違法、不違背自己、不造成他人困擾,那麼結果無論如何,並且真心投入,不論是留下來練功,還是勇敢地跨出去,每一步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不會白走一遭的。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其實只是沒有把答案說出口。一旦你能夠清楚地描述「我想要什麼」,並且願意承擔風險時,那就代表你已經準備好了。
記住,別害怕做選擇。
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哪一條路最完美」,而是「你是否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