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參加了 Wazaiii 一日密集女力營,聽到每位講者在不同角色與身份裡,從各自的理解與擅長切入分享。聽著 聽著,腦中忽然閃過週末在廚房和媽媽邊煮飯邊聊天時,她對我說的一句話:「你其實是保守中又帶著大膽的人。」
我愣了一下。因為在我的印象裡,保守和大膽明明是對立的詞,怎麼會同時用在我身上?可仔細一想,這句話還真貼切。
先斬後奏的選擇在家裡,我一直是相對安靜、不太多說的那個。平常很少爭辯,大多選擇順著大家。唯一讓家人覺得「叛逆」的,或許就是:當年聯考填志願沒有照他們想的來,還有後來在職場與人生規劃上的選擇。
因為我常常習慣「先斬後奏」。
以職場為例:當初家人希望我走穩定的公務員路線,但在畢業典禮前,我已經找到一間私人集團當第一份工作,立刻引來不認同。等到他們慢慢接受,覺得這份工作還算穩定、福利也不錯時,我卻覺得差不多該轉換,於是毅然決然地進入新創圈。
那一次,他們完全不理解,甚至覺得這是多麼「胡鬧」的決定,把自己推向風險那麼大的地方,讓自己陷入不確定又忙碌的狀態。可事實上,我安定下來,公司也順利推向上櫃。正當他們開始認可這或許是正確選擇時,我又轉換了。幾次下來,他們也漸漸不再多說什麼,因為可能感受到:這些轉換不是盲目的,而是我真的有想法再走。
直到最後那一次,我選擇離開體制去接案,甚至推自己進入創業的風險裡,他們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在家人眼中,這些轉折太跳痛,每一次都讓他們驚訝到下巴快掉下來。但對我來說,那不是衝動,而是思考過後的自然步伐。
保守的心思,大膽的行動
其實,每一次的轉換,我都不是毫無準備。在做決定前,我一定會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的價值是什麼?能不能承擔?這樣的思考,給了我安全感。它讓我確定,這不是隨便起意,而是檢視過後仍願意出手。這就是我的保守。
可是一旦想清楚,並確認能承擔後果、不會牽連他人,我就會果斷去做。可能在旁人看來,這樣很魯莽;但在我心裡,邏輯很簡單:既然是自己選的,就要有勇氣收拾一切。
這,就是我的大膽。
為什麼能一次次破框
如果問我,為什麼能這樣走下去?
其實不是因為特別勇敢,而是因為心裡一直有幾個信念:
- 沒有人能替我過人生,所以選擇就該由自己承擔。
- 風險不等於失敗,很多事只有試過,才知道能走多遠。
- 每一步都算數,即便不如預期,經驗也會成為下一次的基礎。
正因為這些信念,我沒有被「萬一失敗怎麼辦」困住,而是告訴自己:「想清楚了,準備好了,那就去試吧。」
所以,當媽媽說我是「保守中又帶著大膽的人」時,我才意識到,這正是我的步調:一隻腳站穩,一隻腳跨出。
保守,讓我不會盲目;大膽,讓我能真正前進。
在今天課程裡聽到的分享,正好再次提醒我——破框沒有那麼可怕,試試又何妨。
不知道在你的生命裡,你是保守多一點,還是大膽多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