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該先處理感覺,還是該先處理任務?
到底是要設定目標,還是不要?
要跟著感覺走,還是跟著理智?
該努力一點,還是該放鬆一點?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我,每天面對這些問題,答案都會變來變去,感覺也變來變去。長大以後,好像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緊緊抓住的原則。 感覺什麼都對,但什麼又好像都不對。
曾經我以為,只要找到自己的屬性,就能用一個單一的解法,破解「動彈不得」的時刻。
比方二十初頭的時候,我很信奉仿間流行的成功學,覺得面對目標時,放下感受,一切都只是計劃。我只要把計劃執行好,目標就會手到擒來。
結果呢?階段性目標雖然達成了,錢也賺到了,卻跟自己的感覺越來越疏離,身體健康開始出狀況,和人的關係也不如我想像的圓滿。
後來,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開始相信「要把感覺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這樣做一陣子後,卻又發現自己偶爾會陷入過度自我質疑的泥沼裡。 比方前幾個月裸辭後,我開始想為自己寫文章,做Podcast,結果三不五時,腦袋就會被懷疑聲淹沒。
一邊打字,一邊想:「有誰會看?是不是對世界沒幫助?比我好的人這麼多…」
於是,一個又一個的任務不斷被我延後。越延後,質疑聲就越高漲。我拼命想處理自己的感覺,卻發現面對「我不夠好」這件事,好像永遠沒有處理完的一天。 如果我只是坐著想,結果就像陷進沼澤,愈掙扎愈往下沉。
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決定暫時先不想「夠不夠好」,跟自己說:「打開電腦,先寫完一篇完整的東西再說。」
沒想到,越寫越起勁,腦中的雜音也慢慢停下來。
這時候,我才發現: 陷入強烈內耗時,若能選擇先處理任務,即便只是完成一個小小的步驟,反而能讓我記起自己是有力量的。
我開始明白,人不是固定的屬性,不需要硬把自己放進二元分類。
該先處理感覺,還是該先行動,答案從來不是絕對的,而是什麼能讓我此刻更有力量。
-
前陣子早上在一場讀書會裡,聽到一個年輕企業家說:
「當你有一個想完成的夢想時,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在自欺欺人。因為我們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自欺欺人。比方,我們常相信自己不行,而不相信自己可以。」
這句話讓我連想到,《愛的奇蹟課程》裡的一句話:「我們最深的恐懼其實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自己其實無所不能;害怕的不是自己的陰暗,而是自己的光明。」
也許面對那些想不斷理還亂的問題,這才是我要的答案——
「任何讓我此刻充滿力量的想法,對今天的我來說,就是絕對正確的。」
Writing for myself, and whoever needs it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