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別的不只是工作,更是歸屬感,和定義自我價值的方式
兩個月前我告別待了近六年的公司。在考慮是否要離職的過程中,讓我難以放手的,不只是物質上的習慣,情感上的割捨,對我來說更是困難。
因為考慮離職,我才發現,我的心總是需要歸屬之地,一個會歡迎我,我也願意為之努力的地方。工作有時就像是一塊浮木,在我感受不到別人需要我的時候,公司讓我知道自己有價值、有貢獻。我後來發現,其實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把工作當成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因此,我們也很怕失去這個身份標籤。
但無論如何,我心中就是有種感覺,知道離開的時候到了。
未知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無限的可能
還記得開口提離職的那天,心情感到既刺激又緊張,這種與未知同行的恐懼和興奮感,讓我彷彿像剛考上大學那年一樣。
我的心中產生了一個聲音:
「原來這麼久以來,我都忘了,原來人生真的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沒想到,不工作的生活,遠比工作的生活更需要練習
當時我有所不知的是,不管做了多少的心理準備,對於已經很擅長當上班族,也一直都很喜歡工作的我來說,不工作的生活,原來比起要工作的生活更需要練習。
以前當上班族時,夜深人靜躺在床上,總會在想工作的這些事到底有什麼意義?睡得更飽是為了工作更有效率,賺得更多是為了花得更爽,做得更多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
會不會也許,人生應該要追求可以睡到自然醒;不要讓自己工作過勞,自然不需要更多錢休養身體;不要執著於他人的肯定和需要,我便有更多餘裕來肯定我自己?
不被別人管束的自由,是需要練習的
當上班族的時候,對於成為一個公司的螺絲釘有這麼多疑問,但裸辭DAY2,我在一個咖啡廳待了很長的時間,看起來很自由地伴隨著陽光坐在窗邊,內心中卻一直很焦慮,發現自己腦中原有很多離職後想進行的計劃,但真的沒工作後,卻不知該如何安排才好?也不知道如何拿捏休息與做事的比例。
工作有時候只需要「忍」一字,但沒有工作簡直可以說是「慌」哈哈哈哈哈。
這樣的經驗讓我意識到,我一直習慣被很多東西的截止線、期待追著跑。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決定理論。是在說人的動機,分為外在和內在兩種。
過去的我很習慣外在驅動的生活模式,習慣被學校的成績、工作的KPI、賺得的金錢、別人的肯定推著走,也習慣用外在驅動的模式做選擇。雖然有時會覺得這些驅動力使我倍感壓力,但同時,我也很需要這份外在的成就,其實不是別人對我有所期待,而是自己需要(甚至是渴望)被期待,因為如此,才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裸辭後,我才發現,核心的問題,是源於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期待自己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我們都值得給自己多一點的耐心
正當我很苦惱於:「怎麼會找不到不當上班族的節奏?好慌張,感覺很迷惘沒方向,也沒進度。」
才突然發現:「誒?我其實也才辭職第二天而已哈哈哈哈哈」
兩天的時間,對比過去八年多的上班族生活,是個多麼短的時間啊哈哈哈哈哈,要馬上適應新生活,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真的很愛逼迫自己,也對自己有諸多沒必要的批判。
總之,這是我的裸辭DAY2的紀錄,我用這樣的改變,讓自己有一些新的生活體驗,也從這個體驗中更多的認識我自己。
我在練習一點一滴的找到「我到底期待自己是什麼?」的答案,而我也會繼續下去唷!
希望有緣分看到的你,也能運用自己的節奏,找到自己的內在驅動,找到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Writing for myself, and whoever needs it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