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三種不同的故事
阿琪坐在會議室裡,投影幕上的簡報才剛進行到第三頁,就被主管皺著眉頭打斷:「這裡的數據推論不完整,要重算。」空氣瞬間凝結,大家低頭翻筆記,她卻覺得所有視線都投向自己。心跳急促、臉頰發燙,整場會議她幾乎都沒再抬頭。
會後,走在長長的走廊上,她低聲對同事說:「我真丟臉,永遠都做不好簡報。」這是 受傷的自己,語言裡帶著否定與絕對。
晚上回到家,面對家人的關心,她努力扯出一個笑容:「主管很嚴格,不過這也提醒我,下次要把數據算得更仔細。」這是 反思的自己,語言開始轉向建設。隔天早上,在部門晨會上,當大家閒聊昨晚加班的辛苦時,她淡淡地說:「昨天被主管挑戰,不過我就當作一次學習機會吧。」這是 專業的自己,語言選擇把事件定義為成長。
同一件事,卻有三種不同說法。事實並未改變,但她的經驗,卻因語言而呈現出不同顏色。

經驗先於語言
當簡報被打斷的那一刻,阿琪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先被經驗淹沒:喉嚨緊繃、手心冒汗、腦中一片空白。這些都是「經驗」,在語言之前已經發生。
經驗就像一幅未經修飾的原始畫布,顏色斑斕、細節繁複,混合著恐懼、失落與焦慮。
語言框定經驗
但當她開口說出「我真丟臉」時,這幅畫布立刻被單一顏色覆蓋。語言,就像畫筆,會決定要強調哪一塊,忽略哪一塊。
- 「我真丟臉」→ 經驗被框定成失敗。
- 「這提醒我要更仔細」→ 經驗被框定成改進的提示。
- 「一次學習機會」→ 經驗則成了養分與成長。
語言不是中立的,它會切割、放大、遮蔽,最後塑造出我們對事件的記憶。
語言的力量:是陷阱,也是出口
很多時候,真正讓人心累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給事件下的語言定義。
- 「我永遠不行」→ 把一次失誤放大成一生的否定。
- 「主管針對我」→ 把回饋解讀為人際攻擊。
- 「全是我的錯」→ 把團隊問題扛成個人責任。
這些語言像厚重的鐵籠,把人困在無力感裡。
但如果換一個說法,出口也會隨之出現。
- 「這次不理想」→ 情境被限定,不再無限放大。
- 「主管專注成果」→ 回到事實,降低臆測。
- 「我有疏忽,但也有團隊因素」→ 看見全局,釋放壓力。
比喻:語言是相機鏡頭
經驗是一個現場,語言是快門。
- 你用「失敗」的鏡頭拍下來,照片裡只剩陰影。
- 你用「學習」的鏡頭構圖,畫面就會留下光亮。
鏡頭怎麼取景,決定你未來如何記住這段經驗。
收尾啟發
我們的經驗,先於語言;我們的語言,框定經驗。
與其被負面語言困住,不如練習換句話:把「跌倒」說成「提醒」、把「批評」說成「方向」、把「失敗」說成「學習」。
因為 語言不只是描述,而是為未來的自己寫下劇本。下一次當你準備好開口時,請記得——你的話語,會決定這段經驗是壓垮你的重量,還是推動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