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年前的絲瓜蒸蛋盅
孩子們上學時,我曾經做過一次絲瓜蒸蛋盅,當時上面擺的配料是一隻鮮蝦仁。
早已忘記是從何處知道這個作法,在約十年後的現在,因為整理以前的料理相片,那個在一大盤菜裡,有著顯眼翠綠色的絲瓜蒸蛋盅,馬上吸引住我的目光。
青少年的胃口是嗷嗷待哺的巨大怪獸,怎麼餵養都像是投入無底洞中,我無職待在家裡,每天的生活目標就是準備早餐晚餐(幸而午餐能在學校解決)。早餐時常去外面早餐店買(反正他們只要有雞塊就好棒棒),有心情又有閒時就弄個自製三明治或手工粉漿蛋餅,順帶一提,沒心情沒閒時怎麼辦?那就買顆大飯糰塞飽他們。
晚餐才是主力戰場啊,那時和好友們在臉書開了個美食記錄私人社團,不管是在家料理或外出用餐全都Po上社團,大家互相按讚分享,在平凡的日子裡尋點樂趣。
從一開始傳統的三菜或四菜一湯,到後來為方便判斷兄弟倆吃了多少量以及公平起見(就是哥哥若有三隻烤雞翅、4片煎雞蛋豆腐,弟弟必定也有相同的一份,不用因為誰的手腳快,多吃了某些菜而引起另一人的抗議),我後來用裝義大利麵的盤子,把每人的菜色擺放上去,拍起照來也好看許多,這道絲瓜蒸蛋盅,就出現在那幾年中某一餐的相片裡。
時光荏苒,兄弟倆已經都出社會,本該是我開始享福的日子,就是我想煮就煮,沒煮他們就自己去買的生活模式,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因為從小到大努力餵養,現在雙雙體重都超越了100KG(我發現“公斤”是一個殘忍的、會具象化的中文詞語),在外地工作的先生也常提醒我,叫他們要多運動,不能再繼續重下去了。
唉,知易行難啊,年輕人說得動就不是年輕人了,他們既不愛運動,晚睡又常坐電腦桌前,喜喝飲料愛吃炸物,不能忍受餓肚子等等,其實說來也只能怪自己教養不力,就這樣混水摸魚、日復一日,終於,今年五月我下定決心,開始煮低碳水的早餐和晚餐(他們也有自知之明,該認真減重啦),為了減少飯量,必須增加菜量和肉量,不然肚子餓了還是會去亂吃一通,因此,現在又累積了許多低碳水早晚餐相片(看到他們求學時的高熱量餐,真是嚇出一身冷汗。)
目前我仍堅持煮著健康餐(兄弟倆也習慣不吃白飯了),只有星期六、日才放自己假,不知為何,這次我特別地幹勁十足不嫌累,應該是心態轉變了吧,以前煮飯都當成每日工事應付著過,如今每煮完一餐,我就當成自己又攻破一關,心裡滿滿的成就感,兒子們嘴上沒說,但應該也吃得很爽,還會拍照給朋友看呢。
(以下是突發感言)
料理這件事,可以說是集許多功夫為一身,要具有~
「創意」:如何搭配菜色、清冰箱料理、颱風時期備菜等。
「廚藝」:預想烹調的順序,如何一鍋到底,減少洗鍋子次數等。
「美感」:顏色均衡,順眼的擺盤等。
「數學」:精打細算,6片豆乾可當成二道菜的配料,一朵青花菜可炒蝦仁可川燙,務求買回家的菜都能靈活運用,互補互襯。
其他還有許多眉眉角角,烹飪的世界博大精深,可繁複可簡約,可濃可淡,有時煮著煮著我甚至彷彿進入“ZONE”的心流狀態,在廚房的小小空間移動著,沒有多餘的動作,只有按著已在大腦綵排過的步驟處理,我並不是在為家人煮飯,我只是朝著名為「料理」的目標前進。(咳,我說多了!)
那就來介紹這道讓我回憶諸多的絲瓜蒸蛋盅作法吧,因為看到當時的相片,我馬上又煮了一次,只是這次上面放的是”櫻麩”,也別有不同風味呢。
首先挑選整條圓柱體比較平均的絲瓜,頭尾稍微修掉切平,看切成幾段(至少要有4~5公分的高度),把中間的瓜囊用小湯匙輕輕挖掉(不要挖破),要記得留底才能放入蛋液不流失,底部和盅的邊緣大致都留個5mm厚,蒸起來才不會太軟蹋。
另外就是調蛋液,先打勻2顆蛋加少許高湯或是開水加點鹽即可,要比平常蒸蛋的水量還少,因為絲瓜會再出水,將蛋液倒入絲瓜盅約八分滿,蒸好會再膨脹的,另外快蒸好之前,掀開鍋蓋放入配料,等開關跳起來再悶一會兒就大功告成啦。
有一個小心機是,材料都備好後,只要用電鍋半米杯水蒸熟即可,重點是不要太早蒸,而是在上桌前15分鐘才按下開關,這樣上菜時才能讓絲瓜保持翠綠的色相喔。